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此句强调德行与言语的关系,指出有德者必出善言,因其内在德行和顺,英华自然表露于外;但仅善言者未必具备深厚品德,可能流于表面言辞。
关于仁德与勇气的关系,孔子认为仁者见义勇为,因其心无私欲,遇合义之事必果断行动;而仅凭血气之强的勇者,未必有仁德支撑。注疏进一步解释,德行深厚者内外统一,而空谈者或勇猛者可能缺乏内在根基。
尹氏总结道,有德者必出善言,但善言者未必有德;仁者必具大勇,但仅凭血气之强的勇者未必有仁。此说揭示儒家思想中德行、言语与行动的统一性,强调内在修养对表露言行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