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质疑管仲的仁德
子贡提出疑问:管仲未能为旧主公子纠殉死,反而辅佐杀主的桓公,是否违背仁德?他认为管仲的行为不合君臣之义,甚至质疑其“相知”之道的合理性,暗示管仲有失忠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历史功绩
孔子反驳子贡,强调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抵御夷狄的功业,认为其功绩使百姓免受野蛮习俗(披发左衽)之害。孔子指出,若管仲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信”而自杀,则无人知晓其功,暗含大义重于私德的观点。
程子对忠义与功过的辩证分析
程子进一步分析管仲与桓公、公子纠的关系:公子纠虽为兄长,但其死因不义;桓公虽夺位杀弟,但众望所归。程子认为,管仲若与公子纠同谋,殉死可称义;若知桓公之正而辅佐,亦不失为权变。圣人评价管仲时重其功而非苛责其生死选择,以此说明历史人物评价需兼顾功过,避免因小节否定大义,如唐太宗重用魏徵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