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03-07-1417论语集注卷七宪问第十四之十七: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主播: 詩情劍氣
最近更新: 17小时前时长: 01:52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子路质疑管仲

# 桓公称霸诸侯

# 公子纠被杀事件

# 管仲辅佐桓公

# 桓公杀公子纠事件

# 管仲未殉死争议

# 九合诸侯成就

# 忍心害理评价

# 管仲人功贡献

# 《春秋传》记载

  1. 子路质疑管仲
    子路针对桓公杀公子纠事件提出诘问,认为公子纠被杀时,管仲未殉死且转投桓公,属于“忍心害理”之举,违背人伦道义,故质疑其“不得为人”。此观点基于对臣子忠义的传统要求,强调以死尽节的价值判断。
  2. 孔子评价管仲
    孔子反驳子路,指出桓公能实现“九合诸侯成就”,未依赖武力而稳定天下,正是管仲辅佐桓公的功绩。他认为管仲虽未殉主,但其利国利民之举具备“人功贡献”,肯定其历史作用远超个人节义之失。
  3. 历史事件背景
    《春秋传》记载,齐国内乱时,公子小白(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管仲曾辅佐公子纠逃亡鲁国,后因桓公继位,鲁国被迫杀公子纠并交出管仲。管仲归顺桓公后,助其成就霸业,这一转折成为争议焦点。
  4. 忠义与功业的矛盾
    子路与孔子的分歧,反映儒家内部对“忍心害理评价”与“管仲人功贡献”的权衡。子路侧重个人道德准则,而孔子更重视政治功业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强调管仲在桓公称霸诸侯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经典文本的辩证
    《春秋传》记载的史实为双方论点提供依据。子路援引管仲未殉死争议,孔子则通过“九合诸侯成就”论证其功绩,最终以“谁如其人”总结管仲的独特性,体现儒家思想中原则性与实用性的调和。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