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故事《明君之宝》提出,“明君治国之宝”并非器物,而是“聪明治国君子”。这类君子以仁义治国之道为准则,区别于机关算尽的小人,其核心在于以道德服人心。荀子以善射者后羿、庞蒙,善御者王良、造父为例,说明顶尖能力者能使同行信服;同理,聪明君子作为“善服人者治国”,需以仁德使百姓心服,而非依赖暴力压制。
明君视“聪明治国君子”为治国根基,认为其能通过仁义治国之道实现“服人心得权势”。百姓真心拥戴,权势自然稳固;反之,若仅靠专制迫使人口服心不服,权势终将消散。荀子强调,君主若欲统一天下,必用仁义之道的君子,因其行事圣洁高效,“不劳而功名自大”,既能轻松治理,又能使万民悦服。
愚昧君主则视培养或任用聪明君子为难题,认为无需践行仁义,终致权势流失。故真正的明君不仅自身追求成为“聪明治国君子”,更需广纳贤才,以人道治国,方能长治久安。这一思想揭示了儒家“善服人者治国”的核心逻辑:服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