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作为新零售技术实验的代表,于2017年迅速崛起。其商业模式以办公室场景为核心,通过零距离迷你消费场所覆盖潜在用户,并依托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提升客户留存率。亚马逊的Amazon Go项目激发国内创业热潮,半年内16家企业获超25亿元融资,美团、阿里等巨头相继入场,推动无人货架成为新零售风口。
行业初期竞争聚焦于无人货架点位竞争,企业通过快速铺设货架抢占市场。新便利、果小美等明星项目凭借融资热潮加速扩张,但高成本的点位铺设(单点成本超4000元)和BD腐败问题埋下隐患。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虽被强调,但实际技术方案未成熟,RFID标签成本高,面部识别技术应用有限,导致货损率难以控制。
无人货架商业模式面临供应链挑战,分散点位铺货效率低,第三方合作损耗率达15%-30%。2018年行业进入无人零售行业洗牌阶段,多家企业裁员、合并或破产,开放式货架因高货损率逐渐退出。活下来的企业转向智能货柜解决方案,结合人脸识别、动态感应等技术,但成本高昂,主要覆盖高端场景。
最终,无人货架从风口跌落,暴露出技术实验与商业落地的断层。智能货柜成为无人零售新方向,阿里、腾讯等巨头通过技术合作布局,但行业仍需解决成本与规模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