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作为宋朝第二位皇帝,其继位争议始终是历史焦点。赵光义在兄长宋太祖赵匡胤暴毙后即位,因缺乏传位诏书,被质疑名不正言不顺。为巩固权力,他通过加封太祖子女、笼络朝臣、改元太平兴国等举措平息舆论,但急于改元的行为被后世视为野心暴露。其篡改史书争议也引发质疑,他自称功绩超越历代帝王,却被乾隆等人批评“有惭德”。
赵光义推行科举改革举措,首次科举录取人数较太祖时期激增近十倍,并破格录用多次落榜的考生,加速人才垄断。他主持编修《太平御览》等典籍,修建国家图书馆(三馆),推动文化发展。然而,此举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为掩盖继位合法性不足而进行的政治包装。
军事政策调整成为赵光义统治的败笔。他废除边境自由贸易,削减戍边将士利益,导致军心涣散。高粱河之战失败与雍熙北伐失利,暴露其“将从中御”政策的弊端——要求将领按皇帝阵图作战,脱离实际。两场战役的溃败使宋军转向防御,为后世“弱宋”埋下隐患。
皇位悬案疑云始终围绕赵光义。为扫清继位障碍,他涉嫌害死太祖之子德昭、德芳及亲弟赵廷美,并驱逐宋皇后灵位出太庙。这些家族斗争进一步加剧其“人品差”的历史评价。尽管他在文治方面有所建树,但军事无能、篡权手段及道德瑕疵,使宋太宗历史评价长期处于争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