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人探索废弃工厂、商场、医院等建筑的“碳废打卡”热潮在社交媒体兴起,相关复古影像与废墟美学内容引发广泛关注。这类打卡行为吸引大量网友参与,但也因建筑年久失修、结构损坏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大连曾有摄影师在废弃广场坠落重伤,暴露了废弃建筑中不可预见的风险,如残留化学品、塌陷地面等潜在威胁。
法律专家指出,废弃建筑多属有主财产,擅自进入可能涉及非法入侵等“碳废法律风险争议”。部分参与者认为跟随领队可规避风险,但业内人士强调“碳废领队责任模糊”,领队未必具备专业救援能力或法律责任承担资格。法律层面明确“自甘风险法律界定”,参与者需自行承担探险后果,平台亦需加强“碳废内容平台监管”,避免传播高危内容。
针对这一现象,多方呼吁需平衡探索自由与安全保障。城市管理者应强化“城市废弃建筑管理”,通过封闭或拆除减少打卡地形成;社交媒体需遏制过度美化废墟美学的传播,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风险与责任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