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胜景开端东大街(下)

所属专辑: 品锦江
主播: 东周社
最近更新: 2025-03-30时长: 10:55
品锦江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东大街历史

# 山川早水《巴蜀旧影》

# 马玉龙商铺时尚

# 华华茶馆电灯电扇

# 川军抗战纪念雕塑

# 春西路连接阳厂小道

# 成都东大街商贸繁荣

# 成都时尚引领者

# 四川省立图书馆文气

# 东大街铜像精神象征

商贸与历史地位
成都东大街作为清末民初蜀汉故都的核心街道,以其十七八米的宽度、整洁的市容和繁荣的商贸景象著称。日本学者山川早水在《巴蜀旧影》中将其誉为“中国首街”,认为其整洁度超越北京,与东京相似。马玉龙商铺作为时尚引领者,引入西洋货品如巴黎香水、瑞士钟表,并引进成都首辆汽车(“打屁车”),推动本地制造业和消费场景发展。
市井文化与现代转型
东大街的华华茶馆以电灯、电风扇和统一制服服务生等现代化设施,成为成都茶馆文化的革新标杆。茶馆内可容纳上千人,兼具品茶、看戏和商贸功能,成为市民“打旺”的热门场所。此外,东大街聚集古旧书店和四川省立图书馆(1909年筹建),形成了独特的文气氛围,吸引读书人聚集。
抗战精神与城市记忆
1930年代起,东大街成为川军出征抗战的重要通道,成千上万青年经此奔赴战场。为纪念抗战牺牲者,1938年刘湘铜像和1944年无名战士雕像分别立于盐市口和城门洞广场,象征“东大街铜像精神象征”。雕像以冲锋姿态向东,承载着成都人对家国情怀的缅怀。
城市发展与空间演变
东大街与春西路的连接历经波折。清末周善培未能打通阳厂小道,直至杨森主政时期拓宽道路,才将两者连通。阳厂小道的改造成为春西路诞生的关键,最终形成今日成都人熟知的商业与文化交融的街区格局。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