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伯河是中国白话诗先驱,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东洋与西洋音乐理论,提出“诗”与“歌”的区分标准,强调质朴与可唱性。他早于胡适创作白话诗,但因出版稍晚而未获同等关注。此外,叶伯河创办《草堂》文学刊物,首次发表巴金投稿,成为巴金伯乐草堂杂志的推动者,展现其在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王光祁则是首位音乐学博士华人,早年受母亲影响掌握笛、箫等乐器演奏,后赴海外深造。其音乐研究与叶伯河的古琴家传技艺形成呼应,两人均以音乐为纽带,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动革新。叶伯河以古琴传承为基础,王光祁则以西方学术体系为框架,各自独立完成中国音乐史著作,理念相近却未合作,成为学界遗憾。
两位大师均以音乐为武器,用中国音乐史著作批判旧传统,点亮新音乐运动火炬。叶伯河的诗作《杜鹃》隐喻两人殊途同归的宿命感,既为音乐与文学先驱,亦投身革命实践,彰显其多重历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