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两位大师的错车人生(上)

所属专辑: 品锦江
主播: 东周社
最近更新: 2025-03-30时长: 07:03
品锦江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音乐家叶伯河生平

# 王光祺留学经历

# 成都文化遗址发现

# 中国音乐史空白填补

# 少年中国学会创始人

# 同盟会成员身份

# 新文化运动推动者

# 蜀地文脉延续发展

# 中西乐融合先驱

# 李杰仁守墓故事

叶伯河与王光祺的早期人生
叶伯河出生于成都锦江区指挥街的书香世家,6岁展露文学天赋,13岁考中秀才,后随父兄赴日本留学,学习政法后转攻音乐,并加入同盟会。归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推动者,在成都创办首个京剧科班“和字班科社”,并开设西南地区首个大学音乐专修班,教授五线谱、钢琴等西方音乐理论,被誉为中西乐融合先驱。
王光祺的寒门逆袭与海外生涯
王光祺出身寒微,早年生活困顿,35岁赴德国留学后命运转折。他参与创建少年中国学会,这一组织吸引李大钊、毛泽东等名人加入,成为近代重要社会团体。与叶伯河不同,王光祺留学后未归国,最终客死异乡,其骨骸由李杰仁守护并安葬于成都。
两位音乐家的贡献与差异
两人虽同为中国音乐史空白填补者,均撰写《中国音乐史》,但路径迥异:叶伯河立足本土推广音乐教育,组建成都首支中西乐混合乐队;王光祺专注学术研究,融入欧洲音乐体系。叶伯河与李叔同(弘一法师)为同学,而王光祺的成就通过少年中国学会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唯一参与的他人创办社团。
蜀地文化脉络的延续
叶伯河与王光祺的成就串联起巴金、刘沙和等蜀地文化代表人物,形成独特的蜀地文脉延续发展轨迹。叶伯河在指挥街的文化遗址旁推动艺术革新,王光祺虽身居海外,但其精神通过李杰仁守墓故事与故土联结,共同印证了二十世纪初中国音乐与文化的多元探索。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