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强调阴阳调和理论为万物变化之本。积阳成天,积阴成地,阴阳互根互用,阳化气、阴成形。寒热、清浊、上下窍等生理现象均与阴阳分布规律相关,如“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需遵循虚实辨证原则调整。
五行生克关系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东方属木对应肝,南方属火对应心,中央属土对应脾,西方属金对应肺,北方属水对应肾。各脏腑在体、色、音、窍等方面均有特定表现,如肝主筋、心主脉。五行生克影响情志与病理,如“怒伤肝”“喜伤心”,需通过相胜关系调节。
寒热病理表现与内外病因分类相关,如“寒伤形,热伤气”。疾病传变遵循“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时序规律。治疗强调早期干预,善治者从皮毛、肌肤逐层深入,结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经络分布规律,运用七损八益调养平衡阴阳气血运行规律。
四时养生方法需顺应天地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和情志以固根本。智者通过观察阴阳五行变化“察同”,避免“寒暑过度”“喜怒不节”。人体与天地相应,如“上配天养头,下向地养足”,需根据气血虚实状态调整补泻,如“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以达到“终其天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