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围绕《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展开,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中五气、五味、五脏与病理的关联。首先,提出“五气所并”概念,指出心、肺、肝、脾、肾五气并合时引发的情感与生理异常,如喜、悲、忧、畏、恐,强调“五精所并”对情绪的主导作用。
其次,明确“五味对应五脏归属”规律: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等,并指出饮食过偏可致“五进”失衡,需避免五味过量以调养精血。同时,论述“五脏化液”功能,如汗、涕、泪、涎、唾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探讨病理机制,提出“五病发于阴阳季节”,如阴病发于骨或肉,阳病发于血或冬夏季节。此外,“五邪致狂癫静怒症”揭示邪气入侵阴阳引发癫狂、暴怒等病症,强调阴阳失衡的后果。
关于养生,强调“五脏藏神魂魄意志”与“五脏主脉肉骨精液”的功能,指出久卧、久坐等“久劳五伤气血肉骨”的危害,需避免过度劳损。最后,以“五脏脉象弦钩带毛石”总结肝心脾肺肾的脉象特征,主张顺应四时、调和情志,实现气顺神安,终得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