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齐伯探讨人体经脉与疾病的关系,提出诊脉需结合个体勇怯、骨肉状态等特征(诊脉官人勇怯法)。齐伯指出,不同情志和活动引发的喘息、汗液分泌异常,对应脏腑损伤机制,如夜行伤肾、惊恐伤肺(阴阳四时过用病因)。
阐述饮食精微运化过程:食气入胃后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输布血脉,最终肺朝百脉(肺朝百脉精气疏布),精气通过脏腑调和维持生理平衡。水液代谢依赖脾肺协同,下输膀胱实现水道通调。
论及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脏象特征)病变特征及治法。太阳脏毒属阳盛阴亏,阳明脏毒为阳气过重,需泻阳补阴;太阴脏薄需调补脾胃,强调通过气口成寸(气口成寸诊生死法)判断预后。
强调养生需顺应四时,避免过劳过用(过用致病的常见规律),保持心安不惧、行劳不倦的状态。对于真虚冤心证候(真虚冤心发白汗证),提出通过调食或药(调食或药治下树法)结合下焦调理,恢复气血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