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0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主播: 詩情劍氣
最近更新: 1天前时长: 09:21
黄帝内经·素问 | 詩情劍氣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三部九候诊脉法

# 天地至数对应人体

# 九候脉象诊断依据

# 调气虚实治疗原则

# 决死生病症判断

# 脉象与疾病关联性

# 经病治经疗法

# 真脏脉现预后标志

# 诊脉时间阴阳分属

# 形气相得病愈标准

《黄帝内经》素问中“三部九候论篇”系统阐述了诊脉理论与病症判断方法。黄帝与齐伯的对话以“天地至数对应人体”为基础,提出“三部九候诊脉法”,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分为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通过九候脉象诊断依据判断脏腑功能及疾病虚实。
文中强调“调气虚实治疗原则”,主张实证用泄法、虚证用补法,需先调整血脉再平衡整体气血。在“决死生病症判断”中,指出形脉不符(如形瘦脉大或形肥脉弱)、三部九候脉象紊乱者预后不良,而“形气相得病愈标准”则提示形脉协调者可愈。
脉象与疾病关联性方面,九候脉象的缓急、寒热、浮沉均可反映病症所在。例如,中部脉独调但与内脏相失、目内陷等均为死症征兆。此外,“真脏脉现预后标志”明确五脏败象必现于面色,脉象不往来或皮肤枯槁者亦危重。
关于“诊脉时间阴阳分属”,疾病死亡时间与脉象阴阳属性相关,如寒热病死于平旦,热病死于日中。治疗上提出“经病治经疗法”,即经脉病治其经,络脉病刺血调之,强调需审病因、辨脉象浮沉逆从后施治。
最后总结,遵循“三部九候诊脉法”,结合形气、脉象、病症的综合分析,方可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达到“终其天年”的养生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