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36】“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议: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延续

主播: 蓝狮子
最近更新: 3小时前时长: 07:04
大国金融:全球金融变局下的中国机会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议

# 现代货币理论争论

# 债务占GDP警戒线

# 滞胀危机成因

# 隐形国家破产风险

# 货币供应管制失效

# 债务货币化后果

# 财政盈余紧缩效应

# 经济衰退预警信号

# 通货膨胀隐形税

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议的核心在于央行直接印钞购买政府债券,将债务转化为货币。这一做法被视为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延伸,其理论认为政府负债对应私人部门盈余是良性循环,但传统学派强调债务货币化后果可能导致隐形国家破产风险,包括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1970年代滞胀危机成因。当时主流观点认为货币供应管制失效是滞胀主因,而MMT主张政府可通过本币发债缓解赤字。争议焦点在于债务占GDP警戒线——世界银行提出77%的警戒阈值,若超限可能引发利率攀升和经济衰退预警信号。
传统经济学与MMT的分歧体现在财政盈余紧缩效应上。MMT认为财政盈余会导致私人部门资金紧缩,增加衰退概率,而传统学派认为盈余可偿债或减税。例如,2000年克林顿政府讨论财政盈余时,MMT学者提出财政盈余是负担的观点引发争议。
实践案例显示,债务货币化后果的差异取决于货币主权。斯里兰卡因外债面临破产,而本币债务国可通过印钞避免隐形国家破产风险。然而,长期货币超发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隐形税,导致实际利率为负,损害储蓄者利益。MMT的支持者主张监控经济总量并控制货币流向,但这一理论仍被视为非主流,其应用效果有待验证。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