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与哈耶克围绕经济理论展开激烈学术冲突。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提出收入存款、储蓄与投资等创新概念,但因术语界定模糊引发争议。哈耶克通过伦敦经济学院院刊发表书评,抨击其理论逻辑漏洞,推动凯恩斯转向更系统的《通论》写作。《通论》建立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但哈耶克认为其扩张性货币政策主张会导致经济波动,仅在后续著作中零星批评。
两人学术对立之外,私人友谊深厚。凯恩斯曾邀请哈耶克入住剑桥国王学院附近,共同探讨历史等非经济话题。哈耶克晚年强调需区分凯恩斯本人理论与凯恩斯主义政策,并为其辩护,认为凯恩斯若在世会反对过度通胀。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主导学界至20世纪70年代,而哈耶克长期处于其阴影下,直至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自由主义思想复兴。希克斯评价二人为三十年代经济分析史核心角色,其学术冲突与术语创新深刻影响经济学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