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国《新闻周刊》邀请保罗·萨米尔森与米尔顿·弗里德曼撰写专栏,两人分别代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与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对立立场。萨米尔森作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布道者,早年虽对凯恩斯《通论》的混乱结构有所批判,但通过系统化分析将其定义为“凯恩斯革命”,并强调其对有效需求研究的开创性贡献。弗里德曼则基于自由市场精神,通过《资本主义与自由》等著作批判政府干预政策,认为市场是维护个人自由的核心。
两位经济学家在学术立场上均经历转向。萨米尔森从最初抗拒凯恩斯主义转向成为其核心倡导者,而弗里德曼虽接受凯恩斯主义教育,却因质疑政策后果转而捍卫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他们的辩论不仅上升为智力对决,更通过公共政策争论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决策。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强调大萧条源于政府干预失误,而萨米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则试图调和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
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两人理论的重要检验场。弗里德曼主张的衰退期货币供给策略未完全奏效,而萨米尔森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及凯恩斯主义经济衰退治愈方案(如公共支出刺激)再次凸显实践价值。这一历史对照延续了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经典论辩框架,揭示市场经济原则与政府干预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动态平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