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汽车产业推行的“市场换技术”合资模式长期面临困境。20世纪80年代,一汽、上汽等企业通过50:50股权合资引进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但核心技术与品牌仍受制于外方。合资车企聚焦零部件国产化与量产,却未掌握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开发能力,导致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出口量及竞争力长期低迷。
北京大学教授陆峰指出,单纯技术引进无法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能力是技术积累的前提。合资案例如麦道客机、NEC液晶面板等均因依赖外资技术而失败,印证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合资模式下,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中方企业因高利润缺乏研发动力,形成品牌与技术双重壁垒。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弯道超车机会。蔚来、小鹏等新兴车企坚持自主研发,在电控、电池等领域积累核心技术。特斯拉上海工厂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激增,2021年出口量同比增长三倍。比亚迪等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技术突破,国产电动汽车品牌已能在高端市场与外资抗衡。
政策调整加速产业转型:2018年取消新能源车合资限制后,宝马控股华晨等案例凸显外资主导权。中国逐步放开汽车领域外资准入,推动产业从“市场换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主导,新能源汽车出口与品牌影响力提升成为国产替代浪潮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