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转移国内舆论压力,将汪精卫推至对日外交前线。汪精卫虽明知风险,仍以发展势力为目的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其决策既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影响,也源于对中国军备落后的"民族失败主义情绪"。他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策略",主张军事抵抗与外交谈判并行,认为外交成果可增强军事优势。
一二八事变初期,汪精卫态度强硬,但逐渐转向外交优先。1932年2月其公开谈话强调"外交军事联动关系",声称不抵抗则外交无基础,而外交进展又能巩固军事成果。这种矛盾立场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平衡,导致政策效果受限。
蒋介石虽以在野身份发表"宁为玉碎"的强硬宣言,实则采取"蒋介石避战策略",仅派第五军以"隐蔽参战行动"支援上海战场,同时阻止张学良等将领增援,致使"上海十九路军孤立"。这种表面强硬与实质避战的矛盾,凸显南京政府应对危机的分裂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