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宪问》篇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核心观点,强调古代学者治学目的以内在修养提升为根本,而当代学者治学动机则趋向于满足外在功利需求。程子注释进一步阐明,“为己”是追求学问内化于己的修养境界,“为人”则指向通过学问获取他人认可的外向表现。
程子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古代学者治学为自身修养提升的过程中,其学问最终能扩展至成就外物价值;而当代学者为外在功利需求治学,可能导致丧失自我本真。这一观点揭示了治学心性与实践结果的深层关联。
于案总结圣贤论学者治学心性的论述,认为孔子之言精准切中治学本质,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明辨“为己”与“为人”的差异,学者可避免迷失于功利导向,回归以修养为本的治学传统。程颐注解为学本质的阐释,为理解圣贤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