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群体的职能与中产安全感的矛盾
人类学者何婉萍的研究显示,中国保安数量持续增长(644万,2022年),但中产安全感并未同步提升。保安群体以中老年农村男性为主,工作内容多为体力劳动和杂务,缺乏专业安防训练,实际武力值有限。中产阶层对保安的需求更多源于“炫耀性消费”——通过年轻高大的保安形象强化社区阶层纯净性,从而维护房价资产价值。
群租房问题的社会困境与阶层冲突
群租房现象凸显流动人口的居住挑战。大地小区群租客包括保安、保洁等低收入群体,其居住条件恶劣却被迫接受。业主将群租视为威胁社区同质性的隐患,通过加强门禁管理排斥外来者,但此举无法解决住房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矛盾。政府整治群租时,租客的麻木反应反映出弱势群体对生存压力的无奈妥协。
住房政策与保障体系的探索方向
上海等地正尝试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缓解住房矛盾,如“一张床、一间房”的多层次保障体系,面向保安、外卖员等群体提供低价宿舍。何婉萍建议盘活闲置资产作为务工人员宿舍,平衡业主利益与流动人口需求。政策完善需结合社保覆盖、租金调控等措施,系统性改善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居住条件,从而消解中产阶层对安全威胁的过度焦虑。
犯罪率下降与安防象征意义的错位
尽管犯罪率自2010年后持续下降,但社区安防投入却不断增加。保安的象征意义远超实际功能,其存在更多是满足中产对阶层空间化的心理需求。研究显示,业主真正担忧的问题并非治安,而是社区资源独享与阶层同质化维护。这种矛盾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分配与身份认同的结构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