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期提出针对疫情期间逾期还款者的信用救济政策,明确需满足三个条件:逾期发生于疫情期间、违约金额达标且欠款已结清。该政策通过隐藏而非删除征信记录,帮助已还清债务者提前修复信用。但争议在于,现行征信规则下,逾期记录原本五年自动消除,此政策仅缩短了已上岸者的信用恢复周期,对仍深陷债务困境的群体并无直接帮助。
当前国内约7亿人存在信贷记录,其中近3亿人涉及不良征信,占比高达42.8%。不良征信高企与消费金融扩张期的无序放贷密切相关。部分机构通过ABS制度快速回笼资金,或转卖债务合同至催收公司,导致暴力催收频发。征信系统作为金融监管工具,旨在约束金融机构放贷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但在特殊时期也成为限制诚实债务人获取低息贷款的枷锁。
个人破产法被视为更深层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并非债务豁免,而是通过强制债务重组机制要求债务人以未来收入偿还债务。国际经验显示,破产程序需法院审核还款计划、限制消费,且记录留存多年。国内试点中,因财产查询系统尚未完善,难以区分“诚实不幸者”与恶意逃债者,导致实际免除债务案例不足10%。
立法难点集中于技术层面与道德风险。全国财产查询系统逐步联网(如房产、金融资产),为精准识别资产提供支撑。2023年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首次提出解决企业牵连个人债务问题,标志着立法思路向保护“诚实而不幸”个体倾斜。个人破产法的推进需平衡债务重组效率与反逃债监管,为经济受困群体提供重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