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与托尔斯泰参战
1853年,沙皇俄国向土耳其宣战,引发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随部队从高加索调至克里米亚,于1854年抵达被英法联军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他作战英勇,升任军官后轮值最危险的炮台,频繁直面死亡,并在日记中流露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祈求上帝指引其创立新宗教以团结人类。
战地文学创作与思想演变
托尔斯泰在战斗间隙创作《我的青年》,以抽象风格回忆过往,同时撰写《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三部曲。首篇《1854年12月之塞瓦斯托波尔》因热血颂战获沙皇赞赏,被译成法语并调离前线。但随着战事持续,其战争观发生转变,《1855年5月之塞瓦斯托波尔》揭露英雄主义背后的恐惧与人性矛盾,批判战争残酷性,质疑宗教与道德的割裂。
战争结局与反思
1855年8月,联军发动总攻,马拉霍夫高地失守后俄军被迫撤离。托尔斯泰指挥最后一批部队撤退,目睹要塞陷落时深感痛苦。战后,他通过《塞瓦斯托波尔纪事》第三篇彻底摒弃早期浪漫化战争视角,转而以尖锐笔触剖析人性,真实展现士兵对死亡的恐惧与精神挣扎,成为其文学与思想转型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