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30 认识他人-高平陵政变:“唯才是举”的得与失

主播: 蓝狮子
最近更新: 2025-04-10时长: 17:29
读懂《资治通鉴》:百家讲坛名师姜鹏讲解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高平陵政变背景与影响

# 唯才是举政策效果分析

# 司马光道德优先论

# 道德优先与政治实践

# 曹魏政权衰败根源

# 权宜之计历史局限性

# 德才关系历史教训

# 德才平衡社会意义

# 社会稳定性道德基础

# 通鉴原则长时段视角

曹操在汉末提出“唯才是举”政策,通过建安十五年(210年)的《求贤令》打破传统道德约束,重用管仲、陈平等争议人才。这一权宜之计短期内为曹魏聚集了人才优势,但也埋下隐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坚持道德优先论,认为德才失衡会动摇社会稳定性,强调“经”(恒常原则)应高于“权”(权宜之计)。
249年高平陵政变揭示了唯才是举的负面效应。司马懿通过控制洛阳迅速瓦解曹爽势力,其成功得益于曹魏政权长期忽视德才关系培养,导致人才缺乏忠诚度。曹魏重臣后代如陈羣、钟会等纷纷倒戈,印证了仅凭利益联结难保政权延续。曹操的政策虽在乱世有效,却未能建立长治久安的道德基础。
从长时段视角分析,曹魏成为三国中最早实质灭亡的政权,根源在于唯才是举政策弱化了统治合法性。司马光主张的德才平衡理论虽看似迂腐,实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通鉴原则强调观察历史需跨越数十年甚至百年,唯才是举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无法替代道德对社会稳定性的支撑作用。
这一案例凸显历史教训的双重性:短期策略与长期原则需辩证看待。曹操的政策效果局限在特定历史阶段,而司马光的道德优先论则指向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通过对比两者,可理解德才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政权兴衰的关键影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