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王制篇》中提出“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强调君主治国需以王道为核心。善择王道者制人的核心理念在于,选择合乎礼义制度的治国方略,方能成为天下共主;反之,若君主不能践行王道治国称王天下,则会导致国家危殆甚至灭亡。
君主的选择直接关系国家存亡系于君主。行王道者需注重礼义制度安存国家,通过修明政治、蓄积财力、选拔贤才,实现聚财蓄力国家富强。同时,需摒弃权谋倾覆危殆灭亡之徒,重用贤良自圣修明政治之士,使民生安定、风俗淳朴,达到民生和国俗兵静城固的效果。
历史案例印证了王道的力量。如周武王伐纣时,商朝百姓因向往王道而倒戈,体现了周武伐纣民愿倒戈的民心向背。此外,周公征伐四方时,未至之地百姓主动归附,表明修政教民天下归心的关键在于仁政与德治。
荀子进一步对比不同治国路径:行王道者可“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者美之”,使国家独立强盛;反之,若轻慢民生、任用奸佞,则危殆必至。因此,君主需以国家存亡系于君主为警醒,通过善择王道与礼义制度,实现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