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从心所欲》422(下贫上贫,下富上富。开源节流,足本知末。)

主播: 云间祝道
最近更新: 7小时前时长: 16:50
从心所欲(《四书》及《荀子》详解)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民贫导致国贫

# 民富促进国富

# 开源节流富国之道

# 固本培元知末节流

# 隆礼崇德兵强国安

# 爱民养兵国家强盛

# 制度规范国家度量

# 田野乡村生财根本

# 赋税国库财富支流

# 丰年凶年赋税调整

  1. 民富与国富的关系
    荀子提出“下贫上贫,下富上富”,强调百姓贫困则国家贫困,百姓富裕则国家富裕。治国者需以民为本,通过“开源节流”实现财富积累。开源指发展农业根基(田野乡村),节流指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赋税国库)。只有民富,国家才能真正强盛,此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 治国策略与根本末节
    治国需分清“足本知末”,即重视农业生产(根本),而非过度依赖仓储敛财(末节)。荀子指出,若官员冗杂、工商过度扩张或制度缺失(制度数量),将导致国贫。明君应“隆礼崇德”以强兵,以“爱民养兵”凝聚国力,避免贪功敛财。
  3. 应对灾害与灵活治理
    面对“丰年凶年”等自然变化,治国者需灵活调整赋税,平衡收支。商汤时期虽经历十年水灾、七年旱灾,但因注重开源节流,百姓无饥馑之患。相反,若国库充盈而民生凋敝(田野荒芜、百姓空虚),国家必陷危亡。
  4. 历史教训与治国警示
    荀子警示,古国覆灭多因统治者“乏本节源”,即剥削百姓(下贫上富)、忽视根本。唯有以礼义治国,主本培元,方可使小国独立、大国兴盛。治国者需以民富为根基,避免短视敛财,方能实现“上下俱富,国祚永续”。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