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复国篇》中提出“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的治国理念,强调朝廷应杜绝无德无功的官员侥幸获得官位,同时百姓中不应存在不劳而获的生存者。这一理念以礼制为基础,主张通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等级制度划分社会秩序,例如通过服饰差异体现身份差异,以此强化国家治理的规范性。
“德必称位”是核心原则之一,要求官员的德行必须与其职位相匹配。然而,现实中君主与官员的选拔往往依赖暴力或世袭,导致德不配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荀子提出“位必称禄,禄必称用”,主张高薪养廉以约束官员,但未解决如何确保德才兼备者掌权的机制问题。
针对百姓管理,荀子主张“法术治国”,即以法度强制约束民众行为,消除游手好闲者。同时,“良地立国”强调根据土地资源划分行政区域,通过合理分配利益使民众各司其职,实现“出入相掩”的收支平衡。这一制度需结合礼乐节制官员、法术治理百姓的双重手段,才能达成国家稳定与民生富足的理想状态。
尽管荀子的理论体系存在对君主道德自律的过度理想化,但其对等级制度、德位匹配、法治管理的探讨,仍为古代治国思想提供了重要框架。尤其是“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的目标,揭示了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治理逻辑,对后世制度设计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