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我们的开播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给所有收听的朋友送上一份小礼物,点击下图即可领取你的专属收听报告,赶快来试试吧 ↓↓↓
【彩蛋时刻】
彩蛋(一)反性侵运动“过了头”?
据《环球时报》2018年2月12日报道,去年以来,从好莱坞开始的#MeToo风暴席卷美国社会,甚至形成了全球潮流。而且特朗普本人也受到多起性骚扰指控,这更让反特朗普的美国媒体抓到了“把柄”。美国著名老牌电视节目主持人丹·拉瑟称,特朗普发射了一枚“热导飞弹”,“瞄准的正是总统自己的最薄弱之处”。不过也有人质疑,#MeToo运动是不是“过了头”?
去年10月,好莱坞大佬哈维·韦恩斯坦的多起性侵丑闻被媒体曝光,引发轩然大波。随后不断有受害者站出来指控加害者,#MeToo浪潮蔓延至国会山,并席卷美国和全球许多国家,多名美国议员、英国国防大臣法伦等因受到指控而辞职。去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将“打破沉默者”选为2017年度人物。
(《时代周刊》 2017 年度人物为对性骚扰打破沉默的女性)
美国《纽约邮报》称,特朗普此时加入反对#MeToo运动的战斗,无异于给这场熊熊燃烧的社会问题火焰浇上了汽油。不过随着风暴的蔓延,反对情绪也在悄悄聚集。有女性权益组织公布的调查结果称,#MeToo运动导致男性经理人不愿跟女性员工一对一共事。#MeToo运动在推动揭发性侵者方面应该赢得掌声,但被指控者不应没有辩护机会。德国电视二台称,有时候新闻媒体未经证实,就公开一些所谓嫌疑人的名字,让无辜的嫌疑人成为受害者。
今年初,法国上百名各界女性曾在法国《世界报》联署发表公开信,指责#MeToo浪潮犹如倒退回古老的猎巫时代。当然,这也跟法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今日美国报》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因在与莱温斯基私情问题上撒谎而遭到弹劾威胁,而法国人则对前总统密特朗搞婚外恋还生下两个孩子毫不在乎。
《澳大利亚人报》11日称,在#MeToo浪潮下,全球各地都有男性因为被指责对女性行为不端而丢掉工作或声誉扫地。特朗普的支持者会欢迎他的这种表态,这些支持者认为#MeToo运动搞得太过了。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反性骚扰浪潮早就该出现,社会早就该认识到这个问题。
(《世界报》刊出的由凯瑟琳·德纳芙等百余名女性签署,反对反性骚扰运动的公开信。)
【参考消息网2018年1月12日报道】美媒称,包括电影明星凯瑟琳·德纳芙在内的100名法国女性集体签署了一封公开信,捍卫男性“纠缠女性的自由”。此举引发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愤怒回应。
这个包括作家、演员、学者和女企业家在内的群体,谴责“对男性与性的仇视”和最近的“谴责”浪潮。她们写道,男性“撩妹”的自由对于“性自由而言不可缺少”。
“强奸是一种犯罪,但执着或拙劣的调情不是,充满男性气概的献殷勤也不是。”
对此,以著名女权主义者卡罗琳·德哈斯为首的约30名活动分子,10日在法国新闻电台网站上以一篇措辞严厉的评论作出了回应。
她们指责这些署名者故意把“暴力和以尊重和愉悦为前提的引诱”混为一谈。
她们写道:“性暴力不是‘激烈的调情’。后者意味着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其意愿,无论对方是谁。前者则将他人视为一个自己可以随意处置的物品,完全无视其自身的意愿。”
她们还批评了这封信中的一些说法,包括信中声称这项运动有“走过头”的风险以及认为女性有责任保护自己免受恫吓。
报道称,相当于“我也是”运动“法国版”的#BalanceTonPorc(“揭发你的猪”)运动的创始人桑德拉·米勒,也谴责了9日的这封公开信。
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米勒说签署公开信是“为发声而发声”,批评署名者“只是想削弱无数名试图勇敢一点的受害者的斗志”。
这场纠纷紧随“我也是”运动而出现。“我也是”运动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令女性日益愿意大胆反抗性骚扰和性侵。
在9日的公开信中,德纳芙等人指出,尽管哈维·韦恩斯坦丑闻是“关于对女性实施的性暴力的一个合理警告”,但这场公开谴责施暴者的“狂热”实际上只对性自由运动的反对者有利。
她们认为,不仅如此,这项运动还引发了一场对于“被指控者”的仇恨浪潮,人们把他们与性侵犯者相提并论,却没有给他们为自我辩护的机会。
她们称这种“快速正义”已经产生了受害者,并举例说,有人被迫辞职而他们的全部罪名只是触碰了一下膝盖。
这篇公开信还批评了“将本人与作品混为一谈”的现象,指责女权主义者2017年11月要求一家巴黎电影院取消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一个作品回顾展。
报道称,德纳芙曾与波兰斯基合作过多部电影。她2017年3月在波兰斯基持续遭到恋童癖和强奸指控时,公开对其表示支持。
《世界报》上的法文公开信全文:
彩蛋(二)“欧洲影坛第一夫人”凯瑟琳·德纳芙
(凯瑟琳·德纳芙)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1943年10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演员。
1956年,因出演剧情片《夕阳女孩》而正式跨入演艺圈。1962年,主演战争片《乱世姐妹花》。1967年,主演剧情片《白日美人》,该片获得1967年第3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70年,主演剧情片《特丽丝塔娜》。1975年,凭借喜剧片《荒岛余生》入围第1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1977年,主演剧情片《前进或死亡》。1981年,凭借爱情片《最后一班地铁》获得第6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1984年,主演战争片《沙岗堡》。1988年,主演剧情片《相会的可笑地点》。1992年,凭借爱情片《印度支那》获得第18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1996年,凭借爱情犯罪片《夜夜夜贼》入围第22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白日美人》剧照)
2002年,凭借悬疑片《八美图》获得第1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演员奖。2004年,主演爱情片《时光流转》,该片作为参展片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8年,主演剧情片《圣诞故事》,该片入围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3年,凭借喜剧片《她在路上》入围第39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2015年,出演喜剧奇幻片《超新约全书》。2017年,主演爱情片《助产士》。
凯瑟琳•德纳芙在签署了批评好莱坞#MeToo 等反性骚扰活动“矫枉过正”“快速正义”的百人联合宣言后,引发了一系列后续言论和争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是的,我喜欢自由,我不喜欢我们的时代的这个特征: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权利去审判,去仲裁,去谴责。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的简单的谴责就能变成刑罚,就会让人丢掉工作,而且有时候,经常,被媒体处以‘私刑’。我不为任何事情找借口,我不会去对这些男人的罪恶下定论,因为我没有这个资格,而且我们之中很少有人有这个资格。……不,我不喜欢这样的团体性思维。我怀着暖意,致敬那些感到被那封联合公开信冒犯了的所有可憎行径的受害者,我道歉,这份歉意是致以她们,并且只致以她们。”
彩蛋(三)西蒙娜·德·波伏娃与《第二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译做西蒙•波娃瓦。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1970年代的法国妇女解放运动)
《第二性》分为I、II两卷: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波伏娃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被誉为“女性圣经”。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彩蛋(四)老布什的“尴尬事”
(希瑟·林德控诉老布什“咸猪手”合影)
(葛萝妮克控诉老布什咸猪手合影)
本期节目中提到,现年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布什接连被两位美国女演员控诉在合影时伸手触摸女性臀部,并且讲黄色笑话。
老布什的发言人麦格拉夫说,坐在轮椅上的老布什与他人合照时,手臂通常会放在对方的腰部下方。他还说,老布什经常说同样的笑话让对方放松心情,偶尔也会拍一拍女性的后方,但并非恶意行为。
现附上合影,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孰是孰非。
彩蛋(五)伊朗的“白色星期三”
(伊朗街头参与“白色星期三”行动的年轻女孩)
“白色星期三”是在伊朗年轻人参与的一个抗议行动。流亡美国的伊朗女记者Masih Alainjad三年前在Facebook上发起“my stealthy freedom”(偷偷摸摸自由)标签,鼓励伊朗女性摘下头巾拍照或视频,发布到社交网站上。在法律规定成年女性出门必须遮盖头发的伊朗,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于是2017年夏天,这个运动衍生出“白色星期三”,即平时穿黑色,选择周三戴白色,“至少有一天可以选择”。
(伊朗男性戴头巾支持女性自由)
同时,很多男性鼓励支持伊朗女性争取自由,发起了“男性戴头巾”行动。
2017年12月末,德黑兰警长代表鲁哈尼政府向年轻人示好,宣布公共场合不戴头巾的女性,日后不必再被送进监狱。这无疑是回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白色星期三”行动。
当然,鲁哈尼政府的所谓“不戴头巾不被抓”,不过是一种姿态,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女性解放。只要戴头巾仍是法律规定,社会压力就仍然存在。
在伊朗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个年轻女孩高高挑起白色头巾,长发毫无遮盖,这是对自由无声的呼唤。(以上内容,部分参考周轶君《伊朗,一场关于鸡蛋和头巾的抗议》)
关于伊朗,众所周知的印象是保守刻板,妇女着装必须符合伊斯兰标准,不得佩戴西方饰物、露出头发和使用彩色头巾及鲜艳服饰,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然而20世纪60年达、70年代的伊朗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如今伊朗是否还能回到曾经有过的开放与发达,道阻且长,且需拭目以待。
【大紧语录】
1. 最近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的运动 #MeToo,所有的女性站出来,指控贪婪的男性,指控性侵犯等等,运动规模之大,以摧枯拉朽之势蔓延。但最近这个运动在法国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舆论反弹,百余名著名法国女性控诉,要警惕这场运动逐渐成为一场矫枉过正的猎巫行动、极权行动、压迫运动。
2. 猎巫行动是中世纪的时候,当时科学也不昌明,宗教跟统治压迫非常严重,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候,大家马上进入这种极端行动,大家一起开始抓魔鬼,其实就是巫师跟女巫,就说他们跟魔鬼通灵,这些灾难都是他们造成的,结果造成一场空前的大冤案。大家坚定的认为,是女性的肉体和女性的色欲,导致了魔鬼的降临。就跟今天说因为男性的性欲、权力欲,导致了所有的这些灾难,其实很像。
3. 真性侵就一定要绳之以法。但现在确实把男人对女人的一言一行都放大到了很极端的地步,咱们曾经讲过,北欧已经追求政治正确到夸女人好看都不行,夸女人好看就是物化女性,那你说两性之间的求偶、追求,是不是本能呢?这已经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这不仅可能伤及很多无辜,而且加重了一种奇怪的思潮,就仿佛女性都是受害者。女性的自觉、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自由在哪里呢?这伤害的不光是那些可能被诬陷的男性,同时女性在这场战斗中如果越走越远,自己也是一种自由的倒退。
4. 德纳芙还在信里说,现在这种审查气氛让人无言以对,我十分担心社会的未来,从大趋势来看,全球各种各样的艺术,如果这么清洗下去都有危险。那你说当年那些伟大的作品,被收录七星文库的作品怎么办?《索多玛120天》要不要销毁掉?达芬奇也被人指责过曾经是恋童癖,是不是把达芬奇的画也销毁掉?高更也曾经在大溪地和原住民少女有过关系,是不是不再展出高更的作品?是不是要把席勒的画作遮住关键部位展出?这么猎巫下去,那西方大量的文艺作品是不是都要改变?
教父--真实人生:666
陈安歌-angel:朱军老师就是受害者,唉
行走的咖啡:如今,晓松也只能静思了。唉!
遙望:最近的美国是否矫枉过正呢?令人深思的一集
会飞的吉米:渴望有女性可以不不穿bra的解放运动。带着既不利于健康,又各种不舒服。
云淡风清:其实男性和女性一直且永远都会有各自不同看法的。
lara:这样的运动有领袖吗?
田园2010:极端
云在野:东西方都是人都会搞运动
珂尧:中国需要搞女权吗?
139xxxx1317:1分30多秒的歌曲是啥啊,好好听
士是什么:只能说闲着没事,西方已经是日暮了,效率低
北中环恒大:西方要像我们六十年代一样了吗?
飞叉叉:成龙被骂的狗似的
何须吃饭:晓松你好,终于又看到你的新节目了,追了你好多年,慢慢把自己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天工轩666:说说中华田园女权
天天想你0807:走了很多国家,比较不认可很多地方的随意自由,民主固然不错,但不觉得一旦过了,更是一种自私吗?看看现在中国的狗患,不就是这种自由下造成的后果!再看看美国现在把国父华盛顿,西点军校校长罗伯特李的铜像推倒。过度的自由使得人们总是用现在的价值观去约束曾经的人,那要这样的话,古代的东西就算错了!
疯狂豌豆荚:何时再来呀,好长时间了。
悠然:中国还差得太远 矫枉过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悠然:完全男人视角 女人的阴影你不懂 女权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