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人通过医保个人账户购买智能手表、体验养生项目等现象引发争议。智能手表作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因其附加通讯功能和高溢价被质疑医疗属性不足。国家政策允许医保支付部分医疗器械费用,但各地执行标准差异显著,如上海、广州放宽购买范围,深圳限制目录内耗材,宁波则暂停相关行为。
养生消费如眼科SPA和药浴项目成为新趋势。医疗机构要求诊疗项目需符合临床规范,例如干眼症患者的减板线按摩可纳入医保,但普通养生保健明确不在报销范围内。政策规定医保基金不得用于体育健身、健康体检等非基本医疗需求,但部分服务边界模糊,导致公众担忧滥用风险。
地方政策差异加剧合规争议。深圳限定医保目录内耗材且设月限额,广州允许自费耗材购买,宁波则对智能手表采取临时管控。医保基金使用需严格遵循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标准,药浴等中医理疗若属治疗范畴且符合目录,方可纳入报销。
监管层面强调合法合规使用医保基金。国家医保局明确个人账户不得用于非基本医疗支出,并通过大数据强化骗保行为监管。未来需精准界定可穿戴设备、理疗服务的医疗属性,平衡健康消费创新与基金安全,确保医保资金回归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