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数据与安全挑战
小米SU7事故引发对2025全民智驾元年趋势下安全可靠性保护机制的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L2及以上智能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7.3%,导航辅助驾驶(NOA)功能新车同比增长89.2%。行业普遍认为,L3级自动驾驶责任归属的界定是技术迭代的关键分水岭,需通过传感器冗余系统设计提升安全可控性。
责任界定与系统要求
L3级自动驾驶责任主体法律界定需明确系统与驾驶者的权责关系。专家指出,L3要求车企在事故中承担经济赔偿能力,并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强化安全可靠性。智驾平权技术迭代需平衡成本与性能,如高速NOA功能正向10万-20万元车型普及。青州智航提出,系统需具备人类认知水平与渐进式接管机制,避免用户操作冲突。
产业链合作与AI驱动
产业链合作模式创新成为主流,80%车企或选择第三方合作研发。地平线等企业认为,AI大模型安全赋能需云端与车端协同,主机厂应利用数据驱动产品定义,抓取用户行为与传感器数据形成闭环。博世等供应商建议车企聚焦用户体验迭代,将标准化技术交由供应链。
AI技术与未来竞争
AI大模型安全赋能被视为自动驾驶突破核心,需通过算力优化支持更大参数规模。小鹏、蔚来等车企强调AI技术是未来底层竞争力,主机厂需构建数据基建掌握主导权。圆融企行指出,L3落地依赖AI工程能力提升,率先应用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的企业将获得技术红利。保险测算安全验证成为衡量智驾安全性的客观标准,特斯拉等案例已验证降低出险率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