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围绕孔子提出的“不逆诈”展开讨论,强调贤者应具备不预先猜疑他人欺诈的处世态度,同时避免陷入“不义不信”的批判视角。孔子指出,真正的贤者能在未掌握具体证据时,通过“义义先决”的先决特质,对人事做出自然且合乎道义的判断。
注文进一步阐释“逆诈”与“不义不信”的内涵,认为贤者虽不主动怀疑他人,却能基于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形成自然先决的洞察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刻意揣测,而是源于对道义的坚守与对人性本质的明晰认知。
杨氏补充强调,君子以依于诚的君子之道为根本,认为“诚”与“明”存在内在关联。真正的贤者即使不逆诈、不妄断,也能凭借诚明合一的精神境界,避免被小人所欺。反之,若仅停留于表面不猜疑的状态,却缺乏对道义的深层把握,则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人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