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卷七宪问第十四第四十一章记载了子路夜宿石门的经历。文中提到“沉门”或为隐于报官的贤者,其身份与行为引发对隐士思想的探讨。沉门询问子路来历,子路自称“从孔氏”,透露出孔子学派积极入世的态度。
沉门提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质疑,暗指对孔子执着于推行理想的不解。朱熹注解指出,沉门代表隐者避世立场,而孔子则秉持“圣人之事天下无不可为”的信念,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反映了儒家与隐逸思想的核心冲突。
胡适进一步分析称,沉门因“不可为而不为”否定孔子,实则未能理解圣人之道超越时势限制的特点。此段对话不仅呈现了儒家积极实践的精神,也为后世解读隐者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