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章记载了子张向孔子请教行为准则的对话。孔子强调“言忠信”与“行笃敬”是立身行事的根本,指出若能做到这两点,即使在文化差异显著的“满漠之邦”也能践行;反之,若言行虚伪,即便在熟悉的“州里”之地也难以立足。这一回答针对子张注重外在德行的倾向,引导其回归内在修养的核心。
孔子进一步提出具体实践方法:心中常存“忠信笃敬”,站立时需如“参于前”般清晰可见,乘车时需如“乙于横”般时刻警醒。这种内外一致的修行要求,确保言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子张将教诲“书诸深”(记录于衣带),以示铭刻不忘,凸显对修身准则的重视。
程子在注解中延伸了孔子思想,主张为学需“鞭辟近里”,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提升内在修养。他认为,忠信笃敬的极致境界可与天地同体,次者则需通过外在行为的伪装持养,逐步达到知行合一。这一解读深化了儒家对道德实践层次性与持续性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