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实业发展与行业竞争
1930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增资至500万银元,陈光甫通过八折分配新股吸引投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英美烟草公司恶意竞争,导致570万银元亏损,凸显外资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制。同年,刘鸿生推动苏州鸿生火柴厂与中华银昌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迈出整合东南火柴市场的第一步,试图通过减少生产、提高售价增强对外竞争力。
刘国钧与大成纺织染公司的崛起
常州实业家刘国钧以40万银元创立大成纺织染公司,初期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挑战。他购入旧印花车并自主调试成功,打破外资技术垄断。通过“货色好、成本轻、价钱高”三个一点点战略,大成在纺织业萧条期逆势扩张,资本8年增长10倍至400万银元,被经济学家马寅初誉为“罕见奇迹”。
企业管理与社会责任
刘国钧重视人才培养与员工福利,设立夜校提升技术能力,提供医疗、教育补贴及高薪资。大成推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基层意见。其“公管公自制化”口号及“国货竞争”理念,呼应了刘鸿生整合民族工业的愿景。
政策环境与行业呼声
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反对关税互惠政策,呼吁保护本土企业。卢作孚在四川推动地方建设,成为混乱时局中的正面案例。银行家陈光甫将刘国钧与张謇、范旭东等并列为最佩服的实业家,体现对实干型民族工业领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