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作为首个全国性工业联合组织在上海成立。面对瑞典火柴托拉斯发起的火柴倾销危机,火柴业合并倡议者刘鸿生推动全国52家火柴厂成立火柴同业联合会,组织游行呼吁抵制洋货,并率代表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但仅获运费等级调整等有限支持。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物一税”政策后,民营企业税负加重问题凸显。纺织业减税呼吁者荣宗敬联合实业界人士发声,指出苛捐杂税已威胁行业存续。天元电化厂等企业在外资挤压下艰难发展,盐酸漂白粉生产等本土工业面临生存挑战。
为应对危机,胡锡元、刘鸿生等人发起成立国货工厂联合会,联合申新纺织厂、美亚织绸厂等企业组建跨行业联盟。高校奖学金设立者陈光甫通过学术支持培养人才,钱程旭等少壮精英主导联合会运作,创办《工业周刊》并建立多地分会,常州工业展览会等举措增强了行业凝聚力。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在劳资冲突中保持独立性,通过益友社等平台与政府博弈,迫使财政部在工业税问题上让步。尽管未能彻底改变政策,这一全国工业联合组织仍成为民国实业界争取权益的重要力量,标志着中国工业从传统行会向现代利益共同体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