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卡利在2007年提出,指常规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活动。金融稳定理事会2011年将其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转换业务。中国银保监会2020年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报告》进一步明确其范围,包括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活动。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由银行理财、信托、民间借贷等构成,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因脱离资产负债监管成为最大风险盲区。非银行机构如互联网平台、小贷公司通过高息揽储与转贷形成庞氏链条,加剧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开发商、地方融资平台及制造业企业的潜在违约可能引发地方政府或商业银行的偿付危机。
为化解风险,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央行推出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2017年后影子银行规模显著压缩,广义规模较2016年下降16%,占GDP比例降低37个百分点。监管政策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野蛮生长,推动资管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