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半导体行业面临晶体管尺寸缩小挑战,短沟道效应问题导致晶体管漏电问题加剧。漏电不仅增加芯片功耗,更威胁摩尔定律技术延续。2000年,胡振民团队提出三维FinFET结构解决方案,通过鱼鳍状3D晶体管设计增强电路控制能力,显著减少漏电并缩短沟道长度,为晶体管尺寸进一步缩小奠定基础。
英特尔率先突破三维FinFET结构的商业化应用,于2011年推出22纳米芯片量产技术,推出首款22纳米处理器“长春藤桥”,推动摩尔定律向更小纳米工艺演进。2012年,英特尔凭借3D晶体管技术优势,开始布局开放式晶圆代工业务,与Tablet、Eclipse等FPGA芯片需求方合作,试图复制IBM通过先进工艺抢占代工市场的策略。
然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对英特尔转型持保留态度。他指出,IDM厂产能优先模式导致英特尔难以平衡自有CPU生产与代工服务,且其客户多为高通等竞争对手,合作空间有限。FPGA芯片市场规模仅50亿美元,与手机SoC芯片相比体量较小,业界认为英特尔代工业务更多是为争夺高端芯片订单铺路,而非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