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白象方便面因“多半桶”系列产品的商标与实际面饼增量不符陷入负面热搜。消费者质疑其包装标注的“多半”商标存在文字游戏,面饼仅增加29%-41%,而非字面理解的“多一半”。白象回应称该商标用于区分常规产品,并致歉承诺调整包装,但其注册的“多半袋”“多半桶”等商标已显示无效。
类似商标误导事件频发,如“一号土猪”被指利用商标间隔设计模糊产品原料信息,以及千禾酱油“零添加”商标引发成分争议。涉事企业均称商标仅用于产品分类,但消费者认为其宣传存在误导性,导致对商品质量或功能的误判。
法律专家指出,企业利用商标与宣传话术的模糊地带诱导消费,可能构成欺诈。商标法规定,带有欺骗性的商标不得使用,市场监管需加强审查机制,严惩误导行为。企业应避免短期利益驱动,重视品牌信任危机对长期发展的损害。
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建议用户仔细核对产品信息,发现商标与实际宣传不符时,通过合法途径投诉维权。行业需强化合规意识,确保广告宣传与产品性能、成分等表述准确透明,避免争议性商标引发的信任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