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联华电子面临IDM厂转型挑战,计划通过6英寸线设备更新扩大产能,但需应对产能饱和成本风险。当时台湾半导体产业规模较小,联华电子提出与海外设计公司合作,推动垂直分工战略优势,强调国际分工与产销互补,以降低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
联华电子提交的企划书未获张忠谋产业决策支持,后者对当局资金介入持保留态度。1985年,台湾经济事务主管部门推动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但联华电子选择独立融资,并于同年完成联华电子上市融资,成为台湾首家电子类上市公司,其高额利润带动民间资本涌入半导体领域,加速台湾半导体产业升级。
张忠谋虽未参与联华电子上市,却在1985年受邀担任工研院院长兼联华电子董事长。其国际化管理风格与本土高管形成冲突,凸显海外人才与本土企业融合的挑战。工研院人才引进策略聚焦拥有技术经验的海归精英,而张忠谋的回归成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联华电子的成功为后续晶圆厂崛起奠定基础,其京元代工产能饱和问题通过垂直分工得以缓解,验证了设计与制造分离的产业趋势。这一案例也反映了台湾半导体产业从技术引进到自主扩张的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