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xxxx3162:因明立所……可不可以理解为因无明,产生能所?
美朵儿在佛州:正知正见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正知正见要与修法相辅相成,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想请问您,是否有做修法的功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接着上一讲继续讲解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严经经文。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经文。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那么这段楞严经的经文,从上面这句开始,作了一个很大的转折。 之前的经文佛都是一直在给富楼那讲解怎样才是真正回归自性、回归正等正觉。 从此句之后的经文,佛开始正面回答富楼那最初提的问题,也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也即,从此句之后的经文,佛开始从正面讲解,凡夫是如何“依真起妄”的。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还作动词用,但含义与之前这段经文中出现的“明”字有所不同。 我们刚讲过,此段经文到此处有个很大的转折,之前的经文主要讲怎么回归自性、怎么回归正等正觉、怎么觉悟。所以之前经文中出现的“明”字作动词用时,表达的是修行时那种“有证有悟”、“有照有觉”。 也即,之前经文中出现的“明”字作动词用时,表达的是有所“点亮”、有所改变、有所觉了。 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还作动词用,但在此处它表达的意思,不再集中强调修行人的修行状态。 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指的就是凡夫日常见闻觉知那种“有所照”之虚妄根尘对待。 什么是“有所照”?这个表达是个比喻。 比如晚上,黑漆漆的一片,你拿手电筒一照,眼前一片光明,这样自然就看见前面的景物了,这个就是“有所照”,这个就是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的意思。 “有所照”这个表达里,有个被照见的景物,就自然有个在照的手电筒。 “有所照”这个表达,比喻的就是凡夫日常见闻觉知中总是藏匿着“我想”、“人想”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有所照”这个表达,比喻的就是凡夫日常见闻觉知中总是有“根尘”之虚妄对待,或者说总是有“能所”之虚妄对待。 比如拿眼根来说,总是觉得“我看见了”,总是觉得有个所被观察到的景物,同时有个能观察的我,所以总是觉得是“我看到了眼前的景物”。 这些“我想”、“人想”,这些“能所”对待,都是虚妄的。 置身于妄想之中的这种状态,就是比喻表达中我们所说的“有所照”的状态,也即是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所表达的意思。 这种“有所照”的妄想状态,换种说法就是“我想”、“人想”之妄想状态,再换种说法就是“能所”之虚妄对待之妄想状态。 所以此处“因明立所”这个表达中,这个“有所照”之“明”即是指“能所”之虚妄对待。 反过来说,“能所”之虚妄对待,也即是“有所照”之“明”。 所以此处“因明立所”这个表达里“明”和“所”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概念互为所依的关系。 就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物理学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因为设立了“作用力”这个概念,所以必然会同时设立“反作用力”这个概念。 你从一个方向说,如果称为“作用力”,你从另外一个方向说,必然会称为“反作用力”。 其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个力吗?当然不是,其实就是一个力。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名词来说明同一个力,仅是阐述问题时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往复”方便而已。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这个“有所照”之“明”,和“能所”之虚妄对待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两个概念互为所依的关系。 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不是“作用力”是“反作用力”的因“反作用力”是“作用力”的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往复”方便。 同样的,不是先有“明”后有“所”,不是“明”是“所”的因“所”是“明”的果。 “有所照”之“明”和“能所”之虚妄对待说的就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根据凡夫的思维习惯,从某个角度说,用“有所照”之“明”表达更生动形象,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用“能所”之虚妄对待表达更生动形象。 仅此而已。这里没有两个东西。 这即是“因明立所”的意思。 下面这句“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的解释,和“因明立所”的解释完全一样。 也即“能所”之“能”,和“能所”之“所”,说的完全是同一个妄想,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样,是两个概念互为所依的关系。 只要你“明”、“有所照”,就必然会有“所被观察到的景物”,只要有“所被观察到的景物”,就必然有个能观察的观察者“我”。 也即只要你“明”、“有所照”,必然就会出现“能所”之虚妄对待。 也即只要你“明”、“有所照”,必然就会出现“我看见了”、“我听见了”等妄想。 也即“明”、“有所照”,就是“我想”、“人想”妄想起。 所以此句经文中“明”、“所”、“能”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妄想,表达的都是金刚经里所说的“我想”、“人想”妄想。 以上即是“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的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此句“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指的就是“众生想”妄想起。 此句经文要和上面一句经文连在一起看。 也即,只要你“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自然就会“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也即,只要你“我想”、“人想”起,“众生想”必然会起。 所以“我想”、“人想”、“众生想”这三种妄想也不是互相割裂独立的,这三种妄想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所依的关系,和“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妄想就是妄想,是一体的,这里没有三个妄想。 把妄想分解成“我想”、“人想”、“众生想”分别阐释,主要是为了从各个角度来全方位、立体刻画这个妄想,从而让学人把妄想识别得更清楚更准确。 清楚准确的识别妄想,是为了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口打掉妄想。 这个打掉妄想的最佳突破口即是金刚经第七品里所说的“无为”行法。 我们回到“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句经文本身,我们引用几段楞伽经的经文来解释这句经文。 《楞伽经》云:“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也即是,诸佛世尊之大圆镜智,会“随缘显现一切色像”,如镜显像。此如镜显像般所显之“一切色像”,于中无同无异,“幻”如海市蜃楼,此“幻”即真实。 “而无妄想”,指诸佛世尊以海市蜃楼如实观海市蜃楼(此为比喻),以“幻”如实观“幻”,不起转识妄想。 《楞伽经》又云:“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 此句是说,“凡愚无智”,于海市蜃楼起转识妄想(此为比喻),起种种“质感”分别,起真实“城”想,也即起海市蜃楼有自持之“自性”想(此为比喻)。 此句即是此处楞严经所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一念迷即凡愚,一念悟即诸佛,而“凡愚”与“诸佛”之“所见”,那个如海市蜃楼般之“现量幻境”,其实没有任何差别。 “现量幻境”即实相,即真实。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维摩诘经说: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也即,诸佛之大圆镜智,会“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诸佛于此“随缘显现”之“一切色像”不起转识妄想:第一,不起“我想”、不起“我”“我所”之对待想;第二,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质感”想。 就如同明镜显现诸“色像”,第一,不作“我”显现了诸色像想;第二,显现的楼房、树木等色像如“幻”,都没有各各自持之真实自性。 所以“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所以“世间”与“出世间”本就不二。 所以六祖说: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也即,于现世的红尘生活中,只要你于自心所现之“色像”、于自心所现之“现量幻境”,能如实观,把“色像”作“色像”观,不起“色像”各有自持之“自性”想,也即不起转识妄想,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你当下马上“如鸟出笼”,当下“世间”即是“出世间”。 所以《楞伽经》云:“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此处“无相色像”之“无相”,即是强调无“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妄想相、之“业相”。 此处“无相色像”之“色像”,即是强调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个“空无内容”如幻之“色像”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其“拥自性而自持”之“自性”是凡夫妄想出来的,事物各各相异之“质感”是凡夫妄想出来的。 所以,“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所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 所以,不是色像困住了你,而是你依于色像所起的“色像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色像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这样的转识妄想困住了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楼房之色像你为什么非要关联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质感呢?流水之色像你为什么非要关联湿滑、流动之质感呢? 楼房之色像和流水之色像本来无同无异,都是眼根所显之净色,都仅仅是如镜显像般的影像而已,一闪而过。 是你众生想妄想起,把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了起来,从而妄想色像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从而妄想色像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 也即,你妄想楼房之色像是一栋拥自性而自持的楼房,你妄想此楼房拥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质感。 也即,你妄想流水之色像是一条拥自性而自持的小溪,你妄想此小溪拥有湿滑、流动之质感。 这种楼房和小溪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楼房和小溪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统统是妄想。 真实的实相是,所谓的楼房只是眼根如镜显像般显现的一个楼房色像、楼房影像而已,所谓的小溪也只是眼根如镜显像般显现的一个流水色像、流水影像而已。 所以此处楞严经,把金刚经里众生想升起的过程表达为“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而在楞伽经里,佛用了一个比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也即,楞伽经云:“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 你看佛在楞伽经里的这个比喻,把“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众生想妄想升起的过程表达得非常形象。 你想象一下,比如在剧院看话剧,演员和道具在舞台上都已经就位了,但这时舞台的灯还没亮,这时舞台上的演员和道具都只有微弱的明暗两种对比底色,都像镜中影像。 这时,戏要开演了,剧院灯光突然强照舞台,演员和道具马上鲜明、立体、生动起来。 此即楞伽经里佛所比喻的“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 此即此处楞严经里所说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我们上面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把此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众生想妄想升起的过程解释了一下,我们既然花了那么大篇幅解释这个点,自然就意味着这个点非常的重要。 因为一旦你明白了妄想是怎么升起的,几乎就意味着你同时也就明白了如何修持才是让妄想息灭。 也即,“无为”行法,其实本质上就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妄想升起的逆向工程。 所以我们要花相当的篇幅解释这个“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其实,我们这个讲座一直都是在从各个角度解释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其实非常简单,但解释清楚它让一个不明白的人明白,不简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我们接着看下句经文。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句经文比较好理解。这句经文就是说所谓的“异”和“同”是两个互为依存的概念。 正是因为起了妄想,产生了事物各有各各相异的“质感”,因而才会有“同质”之“同”这个概念。 正是因为凡夫起了“同”“异”之区别妄想,诸佛才又安立了“无同无异”这个概念来破凡夫的妄想。成就了的诸佛世尊,连包括“寿者想”在内的诸妄想都已除尽无余,自然连“无同无异”这个概念也不需要安立。 真实就是真实,一切如如,说一句“无同无异”已显多余。 所以“无同无异”也是专为置身于妄想之中的凡夫而说。 我们再看下句经文。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句是说,虚妄之“能所”相待会自然生“劳”。 “劳”这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代人看到“劳”这个字很多就直接理解为“劳动”、“劳累”、“劳作”。 这样的理解当然没有错,但这样理解并没能全面的展现“劳”字的本意,意思有所遗失。 “劳”字是会意字,本来的“劳”字写作“勞”,也即本来的“劳”字上面不是草字头,而是两个并列的“火”。 “勞”字的本意特指在夜间没有自然光明的状态下、在昏暗的烛火下用力作业。 所以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下的用力作业准确的来说不能称为“勞”。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从此处“勞”这个字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佛说法每个字的选择都是有深意的,我们也可以看出楞严经的翻译不仅辞章优美,词义的把握更是巧妙。 “能所”之虚妄对待本来就是无明,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所谓的所作所为都是虚妄之“有为法”,如同身处暗夜梦境。 “相待成劳”,即是虚妄之“能所”对待必然会令众生有情生“取”,也即必然会令众生有情有所用力、有所执取。 “劳久发尘”,即是“有所执取”这个习气累积,必然会导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必然会“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我们前面解释过了,“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是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业相妄想升起,此即“发尘”。 看下一句。 “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处“自相浑浊”,即所有的“尘劳烦恼”皆是你自起妄想庸人自扰。 也即,本来都是如来藏心一体起用产生的现量幻境,没有个观察者,也没有个所被观察的对象,没有“能所”之对待。 但突然,妄想之“能所”对待产生,突然感觉“我看见了”,其实不是你看见了,是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你以为你所凝视的,其实正是你自己本心所起之色像,所以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旦把“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除尽,一旦没有了“能看”和“所看”之虚妄对待,也即一旦妄想歇息,本色就会自然显露,此时本心所起色像清清净净,此即眼根净色。 其他五根亦复如是。 所以此句说“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也即,你自我凝视,如楞严经所说,你“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其实哪有什么外物供你凝视?是你于本心所起真实色像之上起了“我想”、“人想”、“众生想”转识妄想而已,这些转识妄想全部如“空花”般虚妄不实。 所以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我们再接着看下句经文。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这句经文是这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经文的最后一句。 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静成虚空”,然后我们再返过来解释什么是“起为世界”。 首先,这里“静成虚空”之“静”字,表达的并不是没有声音从而安静之义。 “静”字,是形声字,本义为:彩色分布适当。 比如,一面墙,全部刷成均匀的白色,我们就可以称这面墙的色彩为“静”。 反过来,如果一面墙,乱涂鸦,色彩杂乱无章,我们就不可以称这面墙的色彩为“静”。 我们耳朵听不到声音从而感到很安静那种状态,是“静”字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并不是“静”字的本义。 也即“静”字本义表达的是眼睛看到的色彩之均匀分布,“静”字的本义并不是描述耳根的感知。 这里“静成虚空”,表达的就是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 那什么又是“起为世界”呢? 楞严经有云: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我们刚才刚讲过,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此为“静成虚空”。 那么在此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中,如果某部分区域色调突然加深变暗,与周围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构成明显的明暗度对比的“边缘”,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此“色调突然加深变暗区域”为“物质”。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比如你在高处放眼远望整个城市的天际线,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你就认为是虚空,天际线以下那些高低不等的暗色,你就自然认为是高低不等的楼房。 此即为“起为世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起”字在此处是个比喻,作“突出”、“突兀”、“变化”解,表达的是明暗度上变化的意思。 色调均匀一致之“静”认为“虚空”,所以自然“虚空为同”。同理,“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起为世界”,那么自然“世界为异”。 这个“世界为异”,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构成这个世界的不同物质凡夫都会经妄想转识所转从而赋予它们各各相异之“质感”。 当然,不同物质拥有各各相异之“质感”仅是凡夫的妄想而已,并不是真实。 比如,当你看到所谓的铝材,你眼根会显现略显温暖的银白色像,此时你的众生想妄想会把此略显温暖的银白眼根色像,自动关联上相对硬度稍弱、可塑性强之身根“质感”。这样拥自性而自持、并拥有特异“质感”之铝材,在凡夫经验的世界里就建立起来了。 再比如,当你看到所谓的钢材,你眼根会显现略带寒光的银白色像,此时你的众生想妄想会把此略带寒光的银白眼根色像,自动关联上硬度高、可塑性差之身根“质感”。这样拥自性而自持、并拥有特异“质感”之钢材,在凡夫经验的世界里就建立起来了。 此亦为“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句是说,凡夫以为的“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真实的实相是,“彼无同异”。 也即是,“虚空”也好,“世界”也罢,就眼根而言,都只是眼根显现的深浅不一的色像罢了,都如镜显像,谈不上异,也谈不上同,它们本来无同无异。 你之所以“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是因为你起了妄想。 你首先起了“我想”、“人想”,产生了“能所”之虚妄对待。 你其次又起了“众生想”妄想,你把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了起来,妄想事物都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妄想事物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 也即,你妄想出了铝,你妄想出了钢,你妄想出了虚空,你妄想出了世界。 所有这些妄想,合起来佛家又称之为虚妄之“有为法”。 所以此段楞严经最后一句总结: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也即,世界也好,虚空也好,本来无同无异,是你的“有为法”妄想在作怪,所以才“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所以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138xxxx3162:因明立所……可不可以理解为因无明,产生能所?
美朵儿在佛州:正知正见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正知正见要与修法相辅相成,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想请问您,是否有做修法的功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接着上一讲继续讲解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严经经文。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经文。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那么这段楞严经的经文,从上面这句开始,作了一个很大的转折。 之前的经文佛都是一直在给富楼那讲解怎样才是真正回归自性、回归正等正觉。 从此句之后的经文,佛开始正面回答富楼那最初提的问题,也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也即,从此句之后的经文,佛开始从正面讲解,凡夫是如何“依真起妄”的。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还作动词用,但含义与之前这段经文中出现的“明”字有所不同。 我们刚讲过,此段经文到此处有个很大的转折,之前的经文主要讲怎么回归自性、怎么回归正等正觉、怎么觉悟。所以之前经文中出现的“明”字作动词用时,表达的是修行时那种“有证有悟”、“有照有觉”。 也即,之前经文中出现的“明”字作动词用时,表达的是有所“点亮”、有所改变、有所觉了。 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还作动词用,但在此处它表达的意思,不再集中强调修行人的修行状态。 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指的就是凡夫日常见闻觉知那种“有所照”之虚妄根尘对待。 什么是“有所照”?这个表达是个比喻。 比如晚上,黑漆漆的一片,你拿手电筒一照,眼前一片光明,这样自然就看见前面的景物了,这个就是“有所照”,这个就是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的意思。 “有所照”这个表达里,有个被照见的景物,就自然有个在照的手电筒。 “有所照”这个表达,比喻的就是凡夫日常见闻觉知中总是藏匿着“我想”、“人想”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有所照”这个表达,比喻的就是凡夫日常见闻觉知中总是有“根尘”之虚妄对待,或者说总是有“能所”之虚妄对待。 比如拿眼根来说,总是觉得“我看见了”,总是觉得有个所被观察到的景物,同时有个能观察的我,所以总是觉得是“我看到了眼前的景物”。 这些“我想”、“人想”,这些“能所”对待,都是虚妄的。 置身于妄想之中的这种状态,就是比喻表达中我们所说的“有所照”的状态,也即是此处“因明立所”之“明”字所表达的意思。 这种“有所照”的妄想状态,换种说法就是“我想”、“人想”之妄想状态,再换种说法就是“能所”之虚妄对待之妄想状态。 所以此处“因明立所”这个表达中,这个“有所照”之“明”即是指“能所”之虚妄对待。 反过来说,“能所”之虚妄对待,也即是“有所照”之“明”。 所以此处“因明立所”这个表达里“明”和“所”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概念互为所依的关系。 就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物理学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因为设立了“作用力”这个概念,所以必然会同时设立“反作用力”这个概念。 你从一个方向说,如果称为“作用力”,你从另外一个方向说,必然会称为“反作用力”。 其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个力吗?当然不是,其实就是一个力。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名词来说明同一个力,仅是阐述问题时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往复”方便而已。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这个“有所照”之“明”,和“能所”之虚妄对待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两个概念互为所依的关系。 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不是“作用力”是“反作用力”的因“反作用力”是“作用力”的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往复”方便。 同样的,不是先有“明”后有“所”,不是“明”是“所”的因“所”是“明”的果。 “有所照”之“明”和“能所”之虚妄对待说的就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根据凡夫的思维习惯,从某个角度说,用“有所照”之“明”表达更生动形象,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用“能所”之虚妄对待表达更生动形象。 仅此而已。这里没有两个东西。 这即是“因明立所”的意思。 下面这句“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的解释,和“因明立所”的解释完全一样。 也即“能所”之“能”,和“能所”之“所”,说的完全是同一个妄想,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样,是两个概念互为所依的关系。 只要你“明”、“有所照”,就必然会有“所被观察到的景物”,只要有“所被观察到的景物”,就必然有个能观察的观察者“我”。 也即只要你“明”、“有所照”,必然就会出现“能所”之虚妄对待。 也即只要你“明”、“有所照”,必然就会出现“我看见了”、“我听见了”等妄想。 也即“明”、“有所照”,就是“我想”、“人想”妄想起。 所以此句经文中“明”、“所”、“能”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妄想,表达的都是金刚经里所说的“我想”、“人想”妄想。 以上即是“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的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此句“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指的就是“众生想”妄想起。 此句经文要和上面一句经文连在一起看。 也即,只要你“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自然就会“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也即,只要你“我想”、“人想”起,“众生想”必然会起。 所以“我想”、“人想”、“众生想”这三种妄想也不是互相割裂独立的,这三种妄想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所依的关系,和“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妄想就是妄想,是一体的,这里没有三个妄想。 把妄想分解成“我想”、“人想”、“众生想”分别阐释,主要是为了从各个角度来全方位、立体刻画这个妄想,从而让学人把妄想识别得更清楚更准确。 清楚准确的识别妄想,是为了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口打掉妄想。 这个打掉妄想的最佳突破口即是金刚经第七品里所说的“无为”行法。 我们回到“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句经文本身,我们引用几段楞伽经的经文来解释这句经文。 《楞伽经》云:“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也即是,诸佛世尊之大圆镜智,会“随缘显现一切色像”,如镜显像。此如镜显像般所显之“一切色像”,于中无同无异,“幻”如海市蜃楼,此“幻”即真实。 “而无妄想”,指诸佛世尊以海市蜃楼如实观海市蜃楼(此为比喻),以“幻”如实观“幻”,不起转识妄想。 《楞伽经》又云:“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 此句是说,“凡愚无智”,于海市蜃楼起转识妄想(此为比喻),起种种“质感”分别,起真实“城”想,也即起海市蜃楼有自持之“自性”想(此为比喻)。 此句即是此处楞严经所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一念迷即凡愚,一念悟即诸佛,而“凡愚”与“诸佛”之“所见”,那个如海市蜃楼般之“现量幻境”,其实没有任何差别。 “现量幻境”即实相,即真实。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维摩诘经说: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也即,诸佛之大圆镜智,会“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诸佛于此“随缘显现”之“一切色像”不起转识妄想:第一,不起“我想”、不起“我”“我所”之对待想;第二,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质感”想。 就如同明镜显现诸“色像”,第一,不作“我”显现了诸色像想;第二,显现的楼房、树木等色像如“幻”,都没有各各自持之真实自性。 所以“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所以“世间”与“出世间”本就不二。 所以六祖说: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也即,于现世的红尘生活中,只要你于自心所现之“色像”、于自心所现之“现量幻境”,能如实观,把“色像”作“色像”观,不起“色像”各有自持之“自性”想,也即不起转识妄想,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你当下马上“如鸟出笼”,当下“世间”即是“出世间”。 所以《楞伽经》云:“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此处“无相色像”之“无相”,即是强调无“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妄想相、之“业相”。 此处“无相色像”之“色像”,即是强调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个“空无内容”如幻之“色像”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其“拥自性而自持”之“自性”是凡夫妄想出来的,事物各各相异之“质感”是凡夫妄想出来的。 所以,“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所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 所以,不是色像困住了你,而是你依于色像所起的“色像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色像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这样的转识妄想困住了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楼房之色像你为什么非要关联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质感呢?流水之色像你为什么非要关联湿滑、流动之质感呢? 楼房之色像和流水之色像本来无同无异,都是眼根所显之净色,都仅仅是如镜显像般的影像而已,一闪而过。 是你众生想妄想起,把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了起来,从而妄想色像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从而妄想色像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 也即,你妄想楼房之色像是一栋拥自性而自持的楼房,你妄想此楼房拥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质感。 也即,你妄想流水之色像是一条拥自性而自持的小溪,你妄想此小溪拥有湿滑、流动之质感。 这种楼房和小溪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楼房和小溪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统统是妄想。 真实的实相是,所谓的楼房只是眼根如镜显像般显现的一个楼房色像、楼房影像而已,所谓的小溪也只是眼根如镜显像般显现的一个流水色像、流水影像而已。 所以此处楞严经,把金刚经里众生想升起的过程表达为“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而在楞伽经里,佛用了一个比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也即,楞伽经云:“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 你看佛在楞伽经里的这个比喻,把“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众生想妄想升起的过程表达得非常形象。 你想象一下,比如在剧院看话剧,演员和道具在舞台上都已经就位了,但这时舞台的灯还没亮,这时舞台上的演员和道具都只有微弱的明暗两种对比底色,都像镜中影像。 这时,戏要开演了,剧院灯光突然强照舞台,演员和道具马上鲜明、立体、生动起来。 此即楞伽经里佛所比喻的“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 此即此处楞严经里所说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我们上面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把此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众生想妄想升起的过程解释了一下,我们既然花了那么大篇幅解释这个点,自然就意味着这个点非常的重要。 因为一旦你明白了妄想是怎么升起的,几乎就意味着你同时也就明白了如何修持才是让妄想息灭。 也即,“无为”行法,其实本质上就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妄想升起的逆向工程。 所以我们要花相当的篇幅解释这个“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其实,我们这个讲座一直都是在从各个角度解释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其实非常简单,但解释清楚它让一个不明白的人明白,不简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我们接着看下句经文。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句经文比较好理解。这句经文就是说所谓的“异”和“同”是两个互为依存的概念。 正是因为起了妄想,产生了事物各有各各相异的“质感”,因而才会有“同质”之“同”这个概念。 正是因为凡夫起了“同”“异”之区别妄想,诸佛才又安立了“无同无异”这个概念来破凡夫的妄想。成就了的诸佛世尊,连包括“寿者想”在内的诸妄想都已除尽无余,自然连“无同无异”这个概念也不需要安立。 真实就是真实,一切如如,说一句“无同无异”已显多余。 所以“无同无异”也是专为置身于妄想之中的凡夫而说。 我们再看下句经文。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句是说,虚妄之“能所”相待会自然生“劳”。 “劳”这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代人看到“劳”这个字很多就直接理解为“劳动”、“劳累”、“劳作”。 这样的理解当然没有错,但这样理解并没能全面的展现“劳”字的本意,意思有所遗失。 “劳”字是会意字,本来的“劳”字写作“勞”,也即本来的“劳”字上面不是草字头,而是两个并列的“火”。 “勞”字的本意特指在夜间没有自然光明的状态下、在昏暗的烛火下用力作业。 所以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下的用力作业准确的来说不能称为“勞”。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从此处“勞”这个字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佛说法每个字的选择都是有深意的,我们也可以看出楞严经的翻译不仅辞章优美,词义的把握更是巧妙。 “能所”之虚妄对待本来就是无明,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所谓的所作所为都是虚妄之“有为法”,如同身处暗夜梦境。 “相待成劳”,即是虚妄之“能所”对待必然会令众生有情生“取”,也即必然会令众生有情有所用力、有所执取。 “劳久发尘”,即是“有所执取”这个习气累积,必然会导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必然会“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我们前面解释过了,“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是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业相妄想升起,此即“发尘”。 看下一句。 “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处“自相浑浊”,即所有的“尘劳烦恼”皆是你自起妄想庸人自扰。 也即,本来都是如来藏心一体起用产生的现量幻境,没有个观察者,也没有个所被观察的对象,没有“能所”之对待。 但突然,妄想之“能所”对待产生,突然感觉“我看见了”,其实不是你看见了,是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你以为你所凝视的,其实正是你自己本心所起之色像,所以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旦把“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除尽,一旦没有了“能看”和“所看”之虚妄对待,也即一旦妄想歇息,本色就会自然显露,此时本心所起色像清清净净,此即眼根净色。 其他五根亦复如是。 所以此句说“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也即,你自我凝视,如楞严经所说,你“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其实哪有什么外物供你凝视?是你于本心所起真实色像之上起了“我想”、“人想”、“众生想”转识妄想而已,这些转识妄想全部如“空花”般虚妄不实。 所以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我们再接着看下句经文。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这句经文是这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经文的最后一句。 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静成虚空”,然后我们再返过来解释什么是“起为世界”。 首先,这里“静成虚空”之“静”字,表达的并不是没有声音从而安静之义。 “静”字,是形声字,本义为:彩色分布适当。 比如,一面墙,全部刷成均匀的白色,我们就可以称这面墙的色彩为“静”。 反过来,如果一面墙,乱涂鸦,色彩杂乱无章,我们就不可以称这面墙的色彩为“静”。 我们耳朵听不到声音从而感到很安静那种状态,是“静”字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并不是“静”字的本义。 也即“静”字本义表达的是眼睛看到的色彩之均匀分布,“静”字的本义并不是描述耳根的感知。 这里“静成虚空”,表达的就是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 那什么又是“起为世界”呢? 楞严经有云: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我们刚才刚讲过,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此为“静成虚空”。 那么在此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中,如果某部分区域色调突然加深变暗,与周围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构成明显的明暗度对比的“边缘”,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此“色调突然加深变暗区域”为“物质”。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比如你在高处放眼远望整个城市的天际线,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你就认为是虚空,天际线以下那些高低不等的暗色,你就自然认为是高低不等的楼房。 此即为“起为世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起”字在此处是个比喻,作“突出”、“突兀”、“变化”解,表达的是明暗度上变化的意思。 色调均匀一致之“静”认为“虚空”,所以自然“虚空为同”。同理,“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起为世界”,那么自然“世界为异”。 这个“世界为异”,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构成这个世界的不同物质凡夫都会经妄想转识所转从而赋予它们各各相异之“质感”。 当然,不同物质拥有各各相异之“质感”仅是凡夫的妄想而已,并不是真实。 比如,当你看到所谓的铝材,你眼根会显现略显温暖的银白色像,此时你的众生想妄想会把此略显温暖的银白眼根色像,自动关联上相对硬度稍弱、可塑性强之身根“质感”。这样拥自性而自持、并拥有特异“质感”之铝材,在凡夫经验的世界里就建立起来了。 再比如,当你看到所谓的钢材,你眼根会显现略带寒光的银白色像,此时你的众生想妄想会把此略带寒光的银白眼根色像,自动关联上硬度高、可塑性差之身根“质感”。这样拥自性而自持、并拥有特异“质感”之钢材,在凡夫经验的世界里就建立起来了。 此亦为“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句是说,凡夫以为的“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真实的实相是,“彼无同异”。 也即是,“虚空”也好,“世界”也罢,就眼根而言,都只是眼根显现的深浅不一的色像罢了,都如镜显像,谈不上异,也谈不上同,它们本来无同无异。 你之所以“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是因为你起了妄想。 你首先起了“我想”、“人想”,产生了“能所”之虚妄对待。 你其次又起了“众生想”妄想,你把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了起来,妄想事物都各有各各自持之自性,妄想事物各有各各相异之“质感”。 也即,你妄想出了铝,你妄想出了钢,你妄想出了虚空,你妄想出了世界。 所有这些妄想,合起来佛家又称之为虚妄之“有为法”。 所以此段楞严经最后一句总结: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也即,世界也好,虚空也好,本来无同无异,是你的“有为法”妄想在作怪,所以才“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所以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