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xxxx3162:每次看这几期的讲解,都让我“三观尽毁”,被佛法的电劈的“外焦里嫩”……老师这期最后对十二因缘的提示确实很重要
如是?:太精彩了!这种细微的妄想若不是老师指出,真的难以察觉!佛法甚深!感恩老师狮子吼法布施!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的讲解。 下面我们再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来阐释大乘佛法之“缘起”。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解: 这段经文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讨论对比了佛所说的“缘起”和外道所说的“这个世界有个造物主作者”这两种理论的区别。 大家要注意,我们此处所引用的这段经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大慧菩萨提疑问,第二段是佛针对大慧菩萨在第一段中所提疑问进行释疑。这里要提请大家注意的点就是第一段中大慧菩萨对佛所说“缘起”的描述仅仅是大慧菩萨他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有的对有的不对,大部分不对。对于大慧菩萨对大乘佛法“缘起”说理解不对的地方,佛在第二段予以了纠正。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 此句是大慧菩萨给佛说他对佛所说“缘起”的理解。 大慧菩萨说,世尊啊,佛说的“缘起”,其实指的就是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之因缘,因此,佛说“缘起”一定是针对多个事物的,对单个事物佛不说“缘起”。 从这句经文可以看出,大慧菩萨把佛所说的微细妄想“缘起”,和凡夫更粗显的思索计度之“因缘”妄想搞混淆了。 看下句经文。 “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 此句经文是说,因为大慧菩萨没能正确理解佛所说微细妄想“缘起”,所以大慧菩萨进一步认为佛所说“缘起”其实和外道的很多理论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表达有所不同而已,比如佛使用了“缘起”这个表达,而外道使用了“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这些表达。 这个“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指的就是外道的世界观,这种外道的世界观的核心内涵就是,类似有个“胜性”似的造物主能造世界而又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 大慧菩萨由于不明大乘佛法“缘起”之真正内涵,所以此处他声称佛所说“缘起”,和外道“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这种世界观没有本质区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经文。 “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继续说他的看法。 大慧菩萨说,世尊啊,外道也说因有造物主的缘故,这个世界无中生有,有已还无,生灭沦替不息。而世尊也说以“因缘”故一切事物“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可以明显看出,大慧菩萨还是把佛所说微细妄想之“缘起”,错误的理解为粗浅的“因缘”说啦。 看下句经文。 “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 此句经文是大慧菩萨试图把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 定性为“无因论”,大慧菩萨后面还会把他所理解的这种所谓的佛说的“无因论”,和外道的“有个作者”这种“有因论”进行优劣比较。 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正确的意思是指,“无明妄想”是凡夫一切迷惘“爱取”、“执有”的根本。 而此处大慧菩萨没能正确理解把握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的意思,反而把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学说定性为“有因”“无因”两种外道邪说中的一种,即“无因”邪说。 其实,大乘佛法不说“有因”,大乘佛法更不说“无因”。 就如同“有”和“无”都是凡夫之妄想“边见”一样,“有因”和“无因”这两种貌似对立的世界观其实都是妄想,只不过二者分别处在同一个妄想的两边罢了。 为什么无论“有”还是“无”都是凡夫之妄想呢? 准确的来说,凡夫所谓的“有”,指的是某物拥“自性”而自持存在在那里。 准确的来说,凡夫所谓的“无”,指的是曾经拥“自性”而自持的某物散坏灭失掉了现在不再存在了。 比如某花正盛开时,凡夫就说这里“有”一朵花。此花自然凋落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之时,凡夫就说此时此地“无”此一朵花。 佛家说此种凡夫之“有”啊“无”啊都是妄想。因为佛家说一切皆自心所现,凡夫所谓此时此地“有”此一朵花时,此花之“自性”也不曾建立过,凡夫所谓此时此地“无”此一朵花时,此花之“自性”也未曾灭失过,因为此花之“自性”从未建立过,何来此花之“自性”之灭失? 所以佛家说“有”“无”说皆是妄想边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有因”和“无因”同是妄想边见,但道理和“有无说是边见”稍有不同。 “有因”这种世界观和“无因”这种世界观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执此世界样样事物皆真实、皆各有真实之自性。只不过,“有因”这种世界观认为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还超然存在着一个造物主“作者”。而“无因”这种世界观则不然,“无因”这种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本来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超然存在着的所谓“作者”造物主。 而佛家从根本上不承认“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真实自性”,佛家主张一切万物皆无“自性”,一切万物皆自心所现,一切万物皆如水中月、镜中映像。 所以佛家的主张完全跳出了所谓“有因”“无因”这种逻辑思维框架,这也是为什么佛家的主张为什么那么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无论是“有因”这种世界观还是“无因”这种世界观,无论你是接受“有因”这种世界观还是“无因”这种世界观,这两种世界观我给你一讲你马上就能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因为无论“有因”还是“无因”,都还在你妄想的逻辑思维框架内。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一切万物皆无“自性”,一切万物皆自心所现,一切万物皆如水中月、镜中映像,你会不明所以、茫然若失。 此即大乘佛法弘法的难处所在,大乘佛法非常微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能正确理解大乘佛法的人凤毛麟角。 你看楞伽经此处,大慧菩萨就把大乘佛法之“缘起”,理解为本质上和外道“无因论”没有什么区别。此处大慧菩萨显然是把大乘佛法之“缘起”给理解错了,后面佛马上就会纠正他。 看下句经文。 “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 此句经文里大慧菩萨继续说,世尊您说的“此有故彼有”之事物之相异相待之互为所显,如果指的是不同事物同时俱在并列对比,如果指的并不是不同事物先后“次第相待”,那您说的这个“此有故彼有”这种主张就没有意义。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只说了“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这个结论,他没有解释他为什么这么认为,或许他觉得这个问题太明显了、不言而喻。其实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佛在后面会纠正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看下句经文。 “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继续阐述他自己的观点。 大慧菩萨说,如果世尊“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的话,世尊“此有故彼有”只能是指事物次第相待相因,如果世尊“此有故彼有”是指事物次第相待相因的话,还是外道的学说更圆满更经得起推敲一些,而非如来的学说更圆满更经得起推敲。 为什么说外道的学说更圆满更经得起推敲一些,而非如来的学说呢? 大慧菩萨解释说,外道世界观里说的那个“因”,自己超然不从“缘”生而能生“缘”。而世尊您的主张是“果待于因因复待因”,那这样逐步往前追溯上去则无有尽头,因为世尊您不主张有个超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作者”。 在大慧菩萨此处对佛所说“缘起”的理解里,“世尊不主张有个超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作者”这种理解是对的。但是把佛所说“缘起”理解为“果待于因因复待因”这种粗浅的“因缘想”是错的,佛后面都会纠正大慧菩萨。 大慧菩萨这句经文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经验之内和经验之外”那期第76期音频里已经有所讨论了。 也即,在迎合凡夫的逻辑思维攀缘妄想习惯上,外道的理论显然比大乘佛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此处就如大慧菩萨所说,外道理论里立了一个造物主“作者”,这个作者不从缘生而能生诸缘。这样一个超然自立又能生诸物的“作者”一旦建立,凡夫的攀缘思索里缺的那个最初的始作俑者一环,这种“有作者”学说一下子就给补上了。这样凡夫自己至少觉得自己的攀缘思维可以“自圆其说”了。 可是大乘佛法却微妙精深,稍有不慎某个概念就理解错了,一旦大乘佛法某个概念你理解错了,这样你理解中的所谓大乘佛法就会出现自相矛盾,这样你理解中的所谓大乘佛法连基本的“自圆其说”都做不到了。 大慧菩萨此处碰到的问题就是这种情形,一方面他把大乘佛法之微妙“缘起”,错误的理解成了“果待于因因复待因”这种粗显的“因缘想”,另一方面大慧菩萨又知道世尊确实不主张“有个作者”这种学说,那这样一来凡夫攀缘妄想中那个“始作俑者”最后一环始终实现不了“闭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所以此处大慧菩萨说,照他所理解的大乘佛法之“果待于因因复待因”一环推一环推究下去,无有尽头,“如是展转成无穷过”。 “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此句是说,这个“果待于因因复待因”主张不仅一环推一环推究下去,无有尽头,“如是展转成无穷过”,而且这个“此有故彼有者”之“果待于因因复待因”理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此有故彼有者”之“果待于因因复待因”之因缘规律本身是“因”于什么没有答案。此即此处“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那这个“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的问题我们在第76期那期音频也解释过了,就如楞严经所云: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此段楞严经的意思正好解释了此处“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这个问题。 此段楞严经是说,攀缘妄想既然是妄想,就无真实之所因,实乃“无因而起”,如果攀缘妄想还有个真实之因的话,攀缘妄想就不是攀缘妄想了。 而且,“于所有的现象都想推究找寻出个原因出来”这种思维惯性,本身就是妄想习气,只有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才会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因。 而外道“有个超然自在的作者”这样的理论,正好迎合了凡夫“凡事都应该有个因”这种思维惯性之妄想习气。 大慧菩萨在此时此处不明所以,所以他说“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为什么很多人执邪说为“胜”,根本原因就是这些“邪说”足够肤浅,能够在凡夫现有的逻辑思维妄想框架内解释问题。 而大乘佛法的微妙之处在于大乘佛法试图慢慢告诉你你现在的整个思维模式有问题,你最终要把现在整个的思维模式给否定舍弃掉。 大乘佛法“劝人舍弃现有的整个思维模式”这个目标非常难以实现,因为你否定现有的思维模式,现有的思维模式不会自己坐以待毙,它会激烈反抗的。 大乘佛法的教化于一般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受教化的人,不明所以,不了了之。 他们会觉得,“太难了而且感觉上也不一定对”,觉得还是“有个超然自在的作者”这样的理论说的有道理。 最后就会如此处大慧菩萨一样,得出“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这样的结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下句经文。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上面大慧菩萨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此段经文佛开始纠正他,佛开始解释大乘佛法所谓“缘起”的真正内涵。 佛说,大慧啊,这些所谓“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因缘想”里所涉及的所谓各种各样的事物,“因”也好,“缘”也罢,其实都无独立自持之“自性”,都是自心所现,都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都是如来藏心一体幻化,都是“自心现受用”而已,本“无能取所取”。 佛说,是凡夫于真实之“自心现量”上,起了“转识”妄想,妄想出了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实体,妄想出了所谓各各自持之事物之“自性”。 佛说,一旦你妄想出了此物之“自性”,由于相异相待的道理,也等同于同时你妄想出了彼物之“自性”,所以我说“此有故彼有”,所以我说“此有故彼有”,指的并不是有过失的“无因说”,指的也不是有过失的“因缘说”。 佛说,大慧,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万事万物一切皆自心所现,如果一个人不明白实无“我”“我所”之对待,一个人如果不明白本“无能取所取”,相反的,这个糊涂人堕在“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里无法自拔,这个糊涂人妄计“有能取及以所取”,这个糊涂人妄计有外境,而且这个糊涂人不仅妄计有外境他还于所谓外境不是妄计“有”就是妄计“无”,这样的糊涂人,才会陷入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自相矛盾”的攀缘推敲中去。 而这样的糊涂人陷在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自相矛盾”的攀缘推敲中,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于我所说“缘起”之正法正理不了,他们陷在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自相矛盾”的攀缘推敲中,并不是因为我所说的“缘起”思想本身有什么自相矛盾之处。
138xxxx3162:每次看这几期的讲解,都让我“三观尽毁”,被佛法的电劈的“外焦里嫩”……老师这期最后对十二因缘的提示确实很重要
如是?:太精彩了!这种细微的妄想若不是老师指出,真的难以察觉!佛法甚深!感恩老师狮子吼法布施!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的讲解。 下面我们再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来阐释大乘佛法之“缘起”。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解: 这段经文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讨论对比了佛所说的“缘起”和外道所说的“这个世界有个造物主作者”这两种理论的区别。 大家要注意,我们此处所引用的这段经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大慧菩萨提疑问,第二段是佛针对大慧菩萨在第一段中所提疑问进行释疑。这里要提请大家注意的点就是第一段中大慧菩萨对佛所说“缘起”的描述仅仅是大慧菩萨他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有的对有的不对,大部分不对。对于大慧菩萨对大乘佛法“缘起”说理解不对的地方,佛在第二段予以了纠正。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 此句是大慧菩萨给佛说他对佛所说“缘起”的理解。 大慧菩萨说,世尊啊,佛说的“缘起”,其实指的就是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之因缘,因此,佛说“缘起”一定是针对多个事物的,对单个事物佛不说“缘起”。 从这句经文可以看出,大慧菩萨把佛所说的微细妄想“缘起”,和凡夫更粗显的思索计度之“因缘”妄想搞混淆了。 看下句经文。 “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 此句经文是说,因为大慧菩萨没能正确理解佛所说微细妄想“缘起”,所以大慧菩萨进一步认为佛所说“缘起”其实和外道的很多理论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表达有所不同而已,比如佛使用了“缘起”这个表达,而外道使用了“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这些表达。 这个“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指的就是外道的世界观,这种外道的世界观的核心内涵就是,类似有个“胜性”似的造物主能造世界而又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 大慧菩萨由于不明大乘佛法“缘起”之真正内涵,所以此处他声称佛所说“缘起”,和外道“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这种世界观没有本质区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经文。 “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继续说他的看法。 大慧菩萨说,世尊啊,外道也说因有造物主的缘故,这个世界无中生有,有已还无,生灭沦替不息。而世尊也说以“因缘”故一切事物“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可以明显看出,大慧菩萨还是把佛所说微细妄想之“缘起”,错误的理解为粗浅的“因缘”说啦。 看下句经文。 “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 此句经文是大慧菩萨试图把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 定性为“无因论”,大慧菩萨后面还会把他所理解的这种所谓的佛说的“无因论”,和外道的“有个作者”这种“有因论”进行优劣比较。 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正确的意思是指,“无明妄想”是凡夫一切迷惘“爱取”、“执有”的根本。 而此处大慧菩萨没能正确理解把握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的意思,反而把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学说定性为“有因”“无因”两种外道邪说中的一种,即“无因”邪说。 其实,大乘佛法不说“有因”,大乘佛法更不说“无因”。 就如同“有”和“无”都是凡夫之妄想“边见”一样,“有因”和“无因”这两种貌似对立的世界观其实都是妄想,只不过二者分别处在同一个妄想的两边罢了。 为什么无论“有”还是“无”都是凡夫之妄想呢? 准确的来说,凡夫所谓的“有”,指的是某物拥“自性”而自持存在在那里。 准确的来说,凡夫所谓的“无”,指的是曾经拥“自性”而自持的某物散坏灭失掉了现在不再存在了。 比如某花正盛开时,凡夫就说这里“有”一朵花。此花自然凋落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之时,凡夫就说此时此地“无”此一朵花。 佛家说此种凡夫之“有”啊“无”啊都是妄想。因为佛家说一切皆自心所现,凡夫所谓此时此地“有”此一朵花时,此花之“自性”也不曾建立过,凡夫所谓此时此地“无”此一朵花时,此花之“自性”也未曾灭失过,因为此花之“自性”从未建立过,何来此花之“自性”之灭失? 所以佛家说“有”“无”说皆是妄想边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有因”和“无因”同是妄想边见,但道理和“有无说是边见”稍有不同。 “有因”这种世界观和“无因”这种世界观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执此世界样样事物皆真实、皆各有真实之自性。只不过,“有因”这种世界观认为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还超然存在着一个造物主“作者”。而“无因”这种世界观则不然,“无因”这种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本来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超然存在着的所谓“作者”造物主。 而佛家从根本上不承认“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真实自性”,佛家主张一切万物皆无“自性”,一切万物皆自心所现,一切万物皆如水中月、镜中映像。 所以佛家的主张完全跳出了所谓“有因”“无因”这种逻辑思维框架,这也是为什么佛家的主张为什么那么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无论是“有因”这种世界观还是“无因”这种世界观,无论你是接受“有因”这种世界观还是“无因”这种世界观,这两种世界观我给你一讲你马上就能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因为无论“有因”还是“无因”,都还在你妄想的逻辑思维框架内。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一切万物皆无“自性”,一切万物皆自心所现,一切万物皆如水中月、镜中映像,你会不明所以、茫然若失。 此即大乘佛法弘法的难处所在,大乘佛法非常微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能正确理解大乘佛法的人凤毛麟角。 你看楞伽经此处,大慧菩萨就把大乘佛法之“缘起”,理解为本质上和外道“无因论”没有什么区别。此处大慧菩萨显然是把大乘佛法之“缘起”给理解错了,后面佛马上就会纠正他。 看下句经文。 “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 此句经文里大慧菩萨继续说,世尊您说的“此有故彼有”之事物之相异相待之互为所显,如果指的是不同事物同时俱在并列对比,如果指的并不是不同事物先后“次第相待”,那您说的这个“此有故彼有”这种主张就没有意义。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只说了“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这个结论,他没有解释他为什么这么认为,或许他觉得这个问题太明显了、不言而喻。其实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佛在后面会纠正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看下句经文。 “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继续阐述他自己的观点。 大慧菩萨说,如果世尊“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的话,世尊“此有故彼有”只能是指事物次第相待相因,如果世尊“此有故彼有”是指事物次第相待相因的话,还是外道的学说更圆满更经得起推敲一些,而非如来的学说更圆满更经得起推敲。 为什么说外道的学说更圆满更经得起推敲一些,而非如来的学说呢? 大慧菩萨解释说,外道世界观里说的那个“因”,自己超然不从“缘”生而能生“缘”。而世尊您的主张是“果待于因因复待因”,那这样逐步往前追溯上去则无有尽头,因为世尊您不主张有个超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作者”。 在大慧菩萨此处对佛所说“缘起”的理解里,“世尊不主张有个超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作者”这种理解是对的。但是把佛所说“缘起”理解为“果待于因因复待因”这种粗浅的“因缘想”是错的,佛后面都会纠正大慧菩萨。 大慧菩萨这句经文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经验之内和经验之外”那期第76期音频里已经有所讨论了。 也即,在迎合凡夫的逻辑思维攀缘妄想习惯上,外道的理论显然比大乘佛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此处就如大慧菩萨所说,外道理论里立了一个造物主“作者”,这个作者不从缘生而能生诸缘。这样一个超然自立又能生诸物的“作者”一旦建立,凡夫的攀缘思索里缺的那个最初的始作俑者一环,这种“有作者”学说一下子就给补上了。这样凡夫自己至少觉得自己的攀缘思维可以“自圆其说”了。 可是大乘佛法却微妙精深,稍有不慎某个概念就理解错了,一旦大乘佛法某个概念你理解错了,这样你理解中的所谓大乘佛法就会出现自相矛盾,这样你理解中的所谓大乘佛法连基本的“自圆其说”都做不到了。 大慧菩萨此处碰到的问题就是这种情形,一方面他把大乘佛法之微妙“缘起”,错误的理解成了“果待于因因复待因”这种粗显的“因缘想”,另一方面大慧菩萨又知道世尊确实不主张“有个作者”这种学说,那这样一来凡夫攀缘妄想中那个“始作俑者”最后一环始终实现不了“闭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所以此处大慧菩萨说,照他所理解的大乘佛法之“果待于因因复待因”一环推一环推究下去,无有尽头,“如是展转成无穷过”。 “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此句是说,这个“果待于因因复待因”主张不仅一环推一环推究下去,无有尽头,“如是展转成无穷过”,而且这个“此有故彼有者”之“果待于因因复待因”理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此有故彼有者”之“果待于因因复待因”之因缘规律本身是“因”于什么没有答案。此即此处“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那这个“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的问题我们在第76期那期音频也解释过了,就如楞严经所云: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此段楞严经的意思正好解释了此处“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这个问题。 此段楞严经是说,攀缘妄想既然是妄想,就无真实之所因,实乃“无因而起”,如果攀缘妄想还有个真实之因的话,攀缘妄想就不是攀缘妄想了。 而且,“于所有的现象都想推究找寻出个原因出来”这种思维惯性,本身就是妄想习气,只有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才会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因。 而外道“有个超然自在的作者”这样的理论,正好迎合了凡夫“凡事都应该有个因”这种思维惯性之妄想习气。 大慧菩萨在此时此处不明所以,所以他说“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为什么很多人执邪说为“胜”,根本原因就是这些“邪说”足够肤浅,能够在凡夫现有的逻辑思维妄想框架内解释问题。 而大乘佛法的微妙之处在于大乘佛法试图慢慢告诉你你现在的整个思维模式有问题,你最终要把现在整个的思维模式给否定舍弃掉。 大乘佛法“劝人舍弃现有的整个思维模式”这个目标非常难以实现,因为你否定现有的思维模式,现有的思维模式不会自己坐以待毙,它会激烈反抗的。 大乘佛法的教化于一般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受教化的人,不明所以,不了了之。 他们会觉得,“太难了而且感觉上也不一定对”,觉得还是“有个超然自在的作者”这样的理论说的有道理。 最后就会如此处大慧菩萨一样,得出“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这样的结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下句经文。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上面大慧菩萨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此段经文佛开始纠正他,佛开始解释大乘佛法所谓“缘起”的真正内涵。 佛说,大慧啊,这些所谓“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因缘想”里所涉及的所谓各种各样的事物,“因”也好,“缘”也罢,其实都无独立自持之“自性”,都是自心所现,都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都是如来藏心一体幻化,都是“自心现受用”而已,本“无能取所取”。 佛说,是凡夫于真实之“自心现量”上,起了“转识”妄想,妄想出了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实体,妄想出了所谓各各自持之事物之“自性”。 佛说,一旦你妄想出了此物之“自性”,由于相异相待的道理,也等同于同时你妄想出了彼物之“自性”,所以我说“此有故彼有”,所以我说“此有故彼有”,指的并不是有过失的“无因说”,指的也不是有过失的“因缘说”。 佛说,大慧,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万事万物一切皆自心所现,如果一个人不明白实无“我”“我所”之对待,一个人如果不明白本“无能取所取”,相反的,这个糊涂人堕在“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里无法自拔,这个糊涂人妄计“有能取及以所取”,这个糊涂人妄计有外境,而且这个糊涂人不仅妄计有外境他还于所谓外境不是妄计“有”就是妄计“无”,这样的糊涂人,才会陷入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自相矛盾”的攀缘推敲中去。 而这样的糊涂人陷在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自相矛盾”的攀缘推敲中,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于我所说“缘起”之正法正理不了,他们陷在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所谓“自相矛盾”的攀缘推敲中,并不是因为我所说的“缘起”思想本身有什么自相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