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05:第九品大小乘皆不作我证想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2:2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9条评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九品进行讲解。 我们现在回到金刚经第九品本身,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九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果不。” 此句即是佛发起此话题,佛问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达于声闻初果预流境界的预流者,他们能起“我证得了预流果果位了”这样的想法吗? 此处玄奘法师译本的“预流”,对应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和真谛法师译本的“须陀洹”,岌多法师译本此处的翻译是“流入”,语序整理一下就是“入流”。 声闻乘初果的名称翻译,各部经用的最多的译法就是“须陀洹”,这个“须陀洹”是音译,“须陀洹”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入流”。 那么“入流”入的是什么流呢?此处“入流”指的是“入圣人之流”,因为虽然和大菩萨比,声闻乘智慧低劣,缺大悲心,但声闻乘境界毕竟已经不同于凡夫了,声闻乘已经跻身于圣人之列。 就像我们在上一讲所指出的,这个“须陀洹”,或者“入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所指,“须陀洹”或者“入流”,广义的所指是指所有的声闻四果,因为所有的声闻四果都已经跻身于圣人之列,而“须陀洹”或者“入流”狭义的所指,专指声闻初果。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声闻四果凭什么可以跻身圣人之列。 声闻乘跻身圣人之列主要靠三种修行上的成就。 第一 声闻乘已经断除了“妄想”身见和“俱生”身见,而且就如楞伽经云“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所以声闻乘首先做到了 “妄想”“俱生”二身见断,贪欲不生。 关于二种身见,楞伽经有详细的解释,但由于这个二种身见和我们此处探讨的主题关联度较小,我们此处就不展开解释了。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第二 声闻乘已经断除了“疑相”。因为声闻乘已经亲身体证“清净”,虽然和大菩萨比,声闻乘智慧低劣且缺大悲,但声闻乘切切实实已经断除了“起烦恼”,断除了两种身见和贪欲,所以声闻乘此时于佛法利益已经亲身体证深信不疑,只是暂时还没能“回小向大”而已。由于声闻乘于佛法利益已经亲身体证深信不疑,所以他们“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也即声闻乘深信佛及佛法,对于其他外道会自觉摒弃。 第三 声闻乘“取戒相断”,“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声闻乘这第三个成就是什么意思呢?这第三个成就是说,声闻乘修行佛法的目的非常单纯,纯粹是为了求取出世间的“涅槃”,声闻乘于世间的贪欲不作任何爱好、希望和追求。 比如,现在很多的学佛人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世俗的安乐,比如求身体健康,求生活富足,求来生能生在富贵之家等。 声闻乘修行的追求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些对世俗安乐的追求,声闻乘修行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追求出世间的“涅槃”。 从追求的纯粹性来说,声闻乘还是很值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敬佩的。 只不过和大乘大菩萨比,声闻乘修行走“断知”的路线,所以智慧较低劣,不如大菩萨自在,另外声闻乘缺大悲心,只想独善其身,这就导致他们如果不“回小向大”,他们无法彻底根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和“寿者想”。 声闻乘由于于自己修行道路上无法彻底摆脱四相颠倒妄想,这也就决定了声闻乘证得的一切清净境界都是暂时的,都是会变易坏失掉的。 但不管怎么说,声闻乘由于已经断除了“妄想”和“俱生”两种“身见”,已经断除了“疑相”,已经断除了“取戒相”,所以声闻乘已经算是跻身圣人之列了。 那么此处玄奘法师译本,把这个“须陀洹”翻译成了“预流”,其实这个“预流”就是“入流”的意思。 “凡事相及为预”,也即“预”字,表达的是“达到了”、“够到”的意思。比如,达到了资格,从而被邀请参与某种级别的会议,我们就称为“预会”。 所以此处这句经文,佛就是问须菩提,预流者虽然修行确有成就,已经不同于凡夫,可以说已经跻身于圣人之流,但预流者他能作“我证得了预流果”想吗?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一句。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诸预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何以故。SHIZUN。诸预流者无少所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SHIZUN。若预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那么这一句是须菩提对上一句佛问题的回答。 在解释这个回答之前,我需要提醒大家一点,就是须菩提对佛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基于佛已经给他讲了前面那么多大乘佛法他已经于大乘佛法有了很大领悟的情况下答的。 也即是,须菩提对佛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的并不是一个没有领悟大乘佛法的声闻人的智慧境界,相反,须菩提对佛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的是他对之前佛给他所讲大乘佛法的领悟。 也即是,金刚经第九品此处佛和须菩提之间的问答,并不是要讨论声闻乘境界的本身,此处佛和须菩提之间的问答,是借对声闻乘境界的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突出大乘佛法的主张。 研读金刚经第九品,大家一定要先搞清楚须菩提是以什么样的智慧境界在回答问题,大家一定要先搞清楚佛和须菩提的问答主要是为了彰显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来解释这句经文。 此处须菩提回答佛说,SHIZUN啊,我认为“预流者”不应该作“我证得了预流果”想。为什么呢?因为“预流者”之所以被称为“预流”,就是因为他们“妄想”和“俱生”两种“身见”已断,已可以做到“诸根境界休息”,可以做到六根“断知”,所以“预流者”已经可以做到了“起烦恼”断。所以正是因为“诸预流者无少所预”,“不预色声香味触法”,可以做到“起烦恼”断,我们才说他们已经超凡入圣,跻身圣人之列,所以我们才称他们“预流者”,“故名预流”。 此处“不预色声香味触法”,表达就是声闻乘人通过六根“断知”的方式,把自己和外六尘隔离开来从而“起烦恼”断。所以,“凡事相及为预”,“不预”即是“不相及”。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如楞伽经云: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从楞伽经这句经文可以明显看出声闻乘智慧的低劣。这句经文是说,什么是声闻乘的见地及修持境界呢?声闻乘根器的人一听说五阴、根尘识十八界等说法就特别相应,一听说事物各各自持之“自共相”这种说法就特别相应,一听说自己能够达到“断知”、能够达到把“根”、“尘”截断就特别相应,就“举身毛孔。熙怡欣悦”。 所以从楞伽经这段经文对声闻乘根器人的表述来看,金刚经第九品须菩提对佛问题的回答,完全是从他前面听闻领会的佛讲述的大乘义理来回答的,他不是从声闻乘本身的见地境界来回答的。 看下面紧接着的这一小句。 “SHIZUN。若预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此句是须菩提借回答问题重申大乘佛法的核心。须菩提说,如果“预流者”还有个“我能证”之“我”,还有个所证之境界,也即,如果“预流者”还有“我证得了预流果”这样的挂念和想法,这种“挂念和想法”正是堕在“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里。 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玄奘法师译本的“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对应的就是其他法师译本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 就如我们前面所解释的,即使修行人没有远大的大乘追求,即使修行人满足于独善其身的声闻乘之暂时清净境界,他们都不应该有阶段性的“我证得了某果位”想,修行人有阶段性的“我证得了某果位”想,会自废功德。 也即是如果初果须陀洹达到须陀洹的修持境界以后,如果他不作“我证得了须陀洹果”想,他接下来继续努力,于自己是否已经达于什么果位不闻不问,无思无虑,随着修行日益增进,下一步他的修持境界可能就会上升到声闻二果斯陀含的境界。 但是,如果声闻初果须陀洹在达于初果境界后,他作“我证得了须陀洹果”想,他这个“我证得了须陀洹果”这个念头一动,前面修持所积累的功德就前功尽弃等于自废。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如楞伽经云: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此句楞伽经是在强调,虽然声闻四果都有个共同特点,也即他们都断除了“身见”、“疑相”、“取戒相”三结,但是,虽然是这样,虽然他们确实是断除了“身见”、“疑相”、“取戒相”三结,但声闻四果不能作“我断除了三结”想,只要他们一动“我断除了三结”这个念头,马上会有二过失应现,一是马上又会重新堕落回“身见”之中,二是,随着重新堕落回“身见”,之前已经断除的诸结又会死灰复燃。 所以须陀洹只要一动“我证得了须陀洹果”之念头,他马上就会自废功德。“功德”之“功”字,表示“用力从事某事”,“功德”之“德”字,表示“登高,攀登,上升”之义。 所以须陀洹只要一动“我证得了须陀洹果”之念头,他的境界就会倒退,他修行之晋升马上就会停滞,他的境界会倒退。 所以此处金刚经第九品等于是以退为进来强调说,于声闻乘境界,一起“我证”“所证”想,尚且会自废功德,不进反退,何况大乘,大乘的修持更是如此,因为大乘修行的核心就是要做到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那么整个金刚经第九品,只要你能把佛和须菩提问答里关于声闻初果须陀洹境界的内容读懂,那么后面关于“斯陀含”、“阿那含”乃至“阿罗汉”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后面内容强调的点和前面关于须陀洹内容强调的点完全一样。 我们接着看此金刚经第九品下面一段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果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诸一来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之果。何以故。SHIZUN。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 这段经文,等于是佛听了须菩提关于声闻初果的回答后,继续问须菩提声闻二果“斯陀含”的情况,“斯陀含”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往来”,就是这个声闻二果还需要再来娑婆世界一次。 佛这句就是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声闻二果“一来者”能作“我证得了一来果”这种思维吗? 须菩提回答佛说,SHIZUN,不行,这个“一来者”不能作“我证得了一来果”这种思维,因为“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这个“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这句经文,我们要稍作解释。 我们已经多次讲过了,声闻乘的智慧境界是,不知道从“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这个有为法妄想之核心下手,他们是妄想相起来之后再在这个妄想相上做文章,所以楞伽经说声闻乘“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 那么这句“以无少法证一来性”大家不要理解为,“没有任何的办法可以证得一来果”,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此处“以无少法证一来性”之“法”字,不作“方法”解,此处“以无少法证一来性”之“法”字,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这句“以无少法证一来性”的正确的理解是,声闻二果“妄想”和“俱生”两种“身见”已断,已可以做到“诸根境界休息”,已可以做到六根“断知”,正是由于声闻二果六根“断知”六根没有任何凡夫之体验,所以声闻二果再来娑婆世界受生一次就不再来了。 也即声闻二果这个六根“断知”没有任何凡夫之体验,虽然不如大乘菩萨六根彻底清净,但声闻二果这个六根“断知”,确实已经让他断除了凡夫之贪欲,而由于他断除了凡夫之贪欲,所以他只要再来娑婆世界受生一次以后就不再来了。那么我们下面就会看到,声闻三果通过六根“断知”的方法把凡夫之贪欲断得比声闻二果更彻底,所以声闻三果可以做到此生终结就不再来娑婆世界受生了,一次也不需要再来了。 所以此句“以无少法证一来性”的意思是,声闻二果正是“以”六根“无少法”之修持境界,从而证得了“一来果”。 看下一句“故名一来”。 这个“故名一来”,就是总结“一来”的内涵,也即“以”六根“无少法”之修持境界,声闻二果可以做到此生终结再来娑婆世界受生一次即不再来,“故名一来”。 另外,再次提醒,此处的“以无少法证一来性”之“无少法”,和大乘的“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无少法”,二者意思完全不同。 声闻乘此处的“无少法”,指的是虚妄之“根尘”对待妄想已经升起的情况下,声闻乘通过“断知”的方法把“根”“尘”隔断,从而做到“诸根境界休息”凡夫之六根体验不起。 所以声闻乘此处的“无少法”,有点儿金刚经前面说的“非法”的意思。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而金刚经第七品提到的“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乘“无少法”,指的是直接在无明妄想根本处把“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一举打掉,“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一旦打掉,自然就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自然也就没有了“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根”“尘”双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自然不生,“根”、“尘”、“识”都无,自然“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根”、“尘”、“识”之十八界都无,自然无六入,自然“无少法”。 所以,大乘的“无少法”,指的是那个“非法,非非法”,不是凡夫那个放逸之法,但是也不是声闻乘这个灰身泯智的断知之法,也不是“非法”,所以说大乘的“无少法”是“非法,非非法”。 所以金刚经第九品此处声闻乘之“无少法”,和金刚经第七品处大乘之“无少法”,境界完全不同,大家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们之前强调,金刚经里,“名一义异”的情况非常突出,大家一定要注意。也即,金刚经里,同一词语或者表达,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里,经常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接着看此金刚经第九品下面一段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果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诸不还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之果。何以故。SHIZUN。以无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 佛和须菩提这一段关于声闻三果“阿那含”的问答,和上一段关于声闻二果“斯陀含”的问答结构基本一致,表达的思想也完全一样。“阿那含”中文的意思就是“不来”,也即声闻三果此生了结,不需要再来“娑婆世界”受生了。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声闻三果“不还者”能作“我证得了不还果”这种思维吗? 须菩提回答佛,SHIZUN,不行,这个“不还者”不能作“我证得了不还果”这种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不还者”正是由于断了“身见”,做到了“诸根境界休息”,六根“断知”不再有凡夫之体验,不再生凡夫之贪欲,所以“不还者”才能做到此生终结不再到娑婆世界受生,所以他们才被称为“不还”者。 如果他们作“我证得了不还果”这种思维,他们就会又堕落回“身见”之中,这样他们就会自废功德。因此“不还者”不能作“我证得了不还果”这种思维。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我们接着看此段金刚经第九品下面一段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诸阿罗汉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何以故。SHIZUN。以无少法名阿罗汉。由是因缘名阿罗汉。SHIZUN。若阿罗汉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所以者何。SHIZUN。如来应正等觉。说我得无诤住。最为第一。SHIZUN。我虽是阿罗汉。永离贪欲。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SHIZUN。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者。如来不应记说我言。善现善男子。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如来说名无诤住无诤住。 此段经文等于是佛又接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虽然有声闻人修持上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但此阿罗汉能作“我证得了阿罗汉果”思维吗? “阿罗汉”是音译,中文意思是“杀贼、不生、应受世间供养”的意思。也即,证得阿罗汉境界的修行者,已经可以杀尽烦恼贼,不再受生,因此应受世间供养。 那么接下来须菩提回答佛说,不能SHIZUN,阿罗汉不能作“我证得了阿罗汉果”思维。 “何以故。SHIZUN。以无少法名阿罗汉。由是因缘名阿罗汉。” 为什么阿罗汉不能作“我证得了阿罗汉果”思维呢? 因为“阿罗汉”正是由于断了“身见”,做到了“诸根境界休息”,六根“断知”不再有凡夫之体验,不再生凡夫之贪欲,所以“阿罗汉”才能做到“杀尽烦恼贼”,不再受生,应受世间供养。 如果阿罗汉作“我证得了阿罗汉果”这种思维,他们就会又堕落回“身见”之中,这样他们就会自废功德。因此“阿罗汉”不能作“我证得了阿罗汉果”这种思维。 再看此段经文中下面的一小句。 “SHIZUN。若阿罗汉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须菩提接着补充,如果阿罗汉作“我证得了阿罗汉果”这种思维,这种思维体现的正是“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

2020-05-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再看此段经文中下面的一小句。 “所以者何。SHIZUN。如来应正等觉。说我得无诤住。最为第一。SHIZUN。我虽是阿罗汉。永离贪欲。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 须菩提接着补充说,为什么这么说呢?SHIZUN,因为如来说我须菩提得到了“无烦恼”之清净第一,但是,虽然我已经确实证得了“无烦恼”之阿罗汉境界,已经永断了凡夫贪欲,但我从来不作“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想。 这一句等于是须菩提拿自己这个具体的例子来阐释上一句他的回答。 再看此段经文中下面的一小句。 “SHIZUN。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者。如来不应记说我言。善现善男子。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如来说名无诤住无诤住。” 这一句经文须菩提接着补充说,SHIZUN,我如果作“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想,如来就不会说我是“无烦恼”之清净第一,因为正是由于“身见”全断,不再起凡夫“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之贪欲,正是由于“身见”全断,于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可以做到“无所住”,如来才说这种六根“无所住”的境界为“无烦恼”之住。 须菩提这个补充隐含的意思就是,我如果作“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想,我就等于是又堕落回“身见”里,而只要有“身见”,必然会起烦恼,所以如果我作“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想,SHIZUN必然不会说我是“无烦恼”之清净第一。 此处“无诤”就是“无烦恼”的意思。 另外再次提醒,此处的“无所住”指的是声闻乘阿罗汉境界的“无所住”,和大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无所住”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声闻乘只做到了“身见”断,只做到了“人无我”,但声闻乘智慧低劣,还着事物各各自持之“自共相”见,还没做到“法无我”,因此此处声闻乘之“无所住”和大乘之“无所住”说的还不是一个境界。 大乘不仅做到了“人无我”,与“人无我”相呼应,大乘还同时做到了 “法无我”,也即大乘在做到“人无我”的同时,智慧上还能认识到一切皆“自心现量”,一切如幻,一切事物性空,也即一切事物皆无各各自持之自性。 所以此处声闻乘之“无所住”不同于大乘之“无所住”。 此即金刚经第九品的全部,在金刚经第九品,佛说法以退为进,强调于声闻乘境界,一起“我证”“所证”想,尚且会自废功德,不进反退,何况大乘,大乘的修持更是如此,因为大乘修行的核心就是要做到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2020-05-21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