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xxxx5986:老师,fo说“内因缘”妄想,即“无明爱业等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法”这种粗显的“因缘想”,都是妄想,都是愚夫“妄计”分别所致。表面看起来这种内因缘妄想不就是说的因果吗?因果也是凡夫妄想的吗?如果因果是因妄想而起,那么是否跟因果不空的说法相矛盾呢?
缘起性空091187:第一次完整的听到缘起性空的讲解,感谢张老师!!
8上善若水:讲解的精道!真得慢慢消化。感谢张老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们先继续讨论大乘佛法“缘起”的问题。 我们前面讲过了,大乘佛法之“缘起”是个专有名词,有特定的明确内涵,大乘佛法之“缘起”之“缘”,取的是“缘”字的本义。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体现出的意思是,两个差异化的东西,同时并列,因彼此的差异互为相待,互相显衬,互为成就“此有故彼有”。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表达的,并不是时间上有个先后的“次第相待”,相反, “缘”字本义表达的是,“缘”与“所缘”同时并列,一时两者同时建立、互相成就“此有故彼有”。 所以,“缘”字本义并不表达“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意思。 “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妄想被称为“因缘”妄想,“因缘”妄想和“缘起”妄想虽然都是妄想,但二者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缘起”妄想是一种非常隐秘微细的基础妄想,是“缘起”妄想升起之后,于“缘起”妄想之上又派生出了更粗显、更肤浅的“因缘”妄想。 如楞严经有云: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从上面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世尊平常说法时说到的“诸因缘相”,都是为了顺应凡夫的妄想暂时方便而说,非究竟第一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下面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看佛在楞伽经里是怎么解释“因缘”妄想的。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后转生。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此句是说,大慧菩萨又祈请佛说,愿佛能为我等讲说一下所谓一切法之“因缘相”到底指的是什么,我和其他大菩萨如果能了达“因缘相”的含义,就能摆脱“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这种“有无”二边见,我和其他大菩萨如果能了达“因缘相”的含义,我们就不会妄执次第渐生和俱时顿生这两种“因缘”妄想。 此处“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之“渐生”,指的就是次第前后转生之“因缘”,比如先有一颗种子播种在土壤里,过一段时间一个嫩芽破土而出,那么凡夫就会觉得早前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和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之间存在因缘关系,这种次第前后转生之“因缘”关系,楞伽经此处就称为“渐生”因缘。 此处“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之“顿生”,指的即是两个事物同时发生之“因缘”关系。比如一个火炉在熊熊燃烧,紧挨着火炉的一块蜡在慢慢熔化,火炉熊熊燃烧和紧挨着它的一块蜡慢慢熔化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两个事物,凡夫就会认为“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存在“因缘”关系,这种因缘关系被称为“顿生”因缘,以区分于“种芽”之间那种次第前后转生之“渐生”因缘。 此“顿生”因缘和我们前面刚讲过的“缘起”大家要区分开来,二者的所指是完全不同的,虽然“顿生”因缘和“缘起”都强调要比较的事物“同时俱在”。 “缘起”是一种更基础的妄想。 你把真如自性于眼根“见精映色”所生之“晦昧”色像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妄想为了“空间”,你把此“晦昧”色像所包裹显衬的、色调较暗的火炉轮廓色像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妄想为了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火炉实体。 这种“虚空”和“火炉实体”相异相待之妄想升起的过程就是“缘起”。 “虚空”和“一块蜡之实体”相异相待之妄想升起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道理,同理也是“缘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而“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之间存在的顿生之“因缘”妄想,和上面所描述的“缘起”妄想非常不同。 “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之间存在的顿生“因缘”妄想,是“缘起”妄想已经发生之后,是“燃烧的火炉”之“实体”和“熔化之蜡”之实体都已经经“缘起”之微细妄想建立起来之后,凡夫又进一步进行相对于“缘起”妄想之微细要粗显很多的所谓“逻辑思考”,凡夫会在“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之间思索建立起“因缘”关系,凡夫会认为是旁边“燃烧的火炉”在导致这块蜡正在熔化。 所以“因缘”妄想是一种凡夫总想把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联系起来的一种天然倾向。 所以“因缘”妄想是一种凡夫总想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总结进而进行预测的天然倾向。 所以“因缘”妄想妄想的对象是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 而“缘起”妄想是要通过关联诸根体验以及经验把各种各样“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建立起来。 所以说“缘起”妄想是一种更基础更微细的妄想,“缘起”妄想先行生起后,才会进一步派生出更粗浅的“因缘”妄想。 我们再看下句经文。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 此句经文是佛同意了大慧菩萨“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之祈请,开始为大慧菩萨解说“一切法因缘相”。 佛说,大慧,一切法之因缘生分为“内”“外”两种。 再看下句经文。 “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 此句经文佛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凡夫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呢?比如陶匠制瓶的时候,是以胶泥、水、杖轮模具、绳子、人功等缘,“和合成瓶”,这种类似陶匠制瓶的过程,就是凡夫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的一个例子。 再看下句经文。 “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此句经文,佛紧接着陶匠制瓶那个例子,进一步扩展解释说,如泥和瓶的关系一样,缕和叠的关系,草和席的关系,种和芽的关系,酪和酥的关系,体现的也都是凡夫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凡夫这种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被称为“外缘前后转生”。 此处“缕叠”之“缕”,是“麻线”的意思,而很多条“麻线”拧在一起,谓“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再看下句经文。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 此句佛解释说,所谓“内者”,是指“无明”“爱”“业”等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法,“是为内缘起”。 再看下句经文。 “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此句佛明确说, “无明爱业等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法”这种粗显的“因缘想”,都是妄想,都是愚夫“妄计”分别所致。 (此段经解结束。) 我们下面再看下一段楞伽经经文。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故。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惟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解: 我们再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此句佛是说,大慧啊,凡夫依于外部事物而生起的“因缘想”,无论是次第前后转生之渐次“因缘想”,还是同时俱生的顿生“因缘想”,无非都是愚夫自妄想分别所致。 再看下句。 “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此句佛先是解释,为什么同时俱生的顿生“因缘想”只是愚夫自妄想分别而已并不真实。 佛说,如果两个事物同时俱生的话,谁是“作”?谁是“所作”?其实当下一刻你是无法区分的,虽然有点反直观。因为你无法绝对确定同时俱生的两个事物谁是“作”?谁是“所作”?因此二者之间的“因相”其实也是无法绝对确定的。 比如上面我们所举“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那个例子,凡夫直觉就会认为“燃烧的火炉”于“蜡之熔化”这个事情是因,凡夫直觉就会认为“蜡之熔化”这个事情是旁边有个“燃烧的火炉”导致的。 佛此处就是要警醒大家,不要那么自以为是,不要那么理所当然,同时发生的“火炉燃烧”和“蜡在熔化”这两个事情之间的俱生“因相”只是凡夫的自妄想分别所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真实的实相是,所谓同时俱在的“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只不过是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所生起的如镜映像、如水映像般的如幻映像而已。 如果所谓同时俱在的“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都只不过是“见精映色”所生起的如镜映像、如水映像般的如幻映像而已,那你告诉我这种情况下,“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这二者之间谁是“作”?谁是“所作”,那你告诉我这种情况下,“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这二者之间何来的“因相”。 看下句经文。 “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此句经文佛是解释,为什么次第前后转生之渐次“因缘想”只是愚夫自妄想分别而已并不真实。 佛说,对于凡夫所以为的次第前后转生的两个所谓的“事物”,他们都无“自性”,如果他们都无各各自持自立之“自性”,那又何来后发生的事物是“结果”,先发生的事物是此“结果”之“因”呢?就如同如果一个男子根本就没有孩子,他又如何能自称自己已经当了父亲呢? 就如同我们前面所举的“种”和“芽”的关系那个例子。 比如先有一颗种子播种在土壤里,过一段时间一个嫩芽破土而出,那么凡夫就会自然觉得早前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和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之间存在“因”和“所因”的关系,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是因,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是“结果”。 凡夫会理所当然的以为,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是因于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而“前后转生”的。 佛此处等于说,“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是因于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而前后转生的”这种“因缘想”,仅仅是凡夫的妄想而已。 无论是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还是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都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而已,都是“自心现受用”,都如幻,都无独立自持之“自性”。 再看下一句经文。 “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此句是佛继续强调,次第前后转生之渐次“因缘想”只是愚夫自妄想分别而已并不真实。 佛说,那些陷在“妄计”妄想中而不自知的人口中常说的“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前后“互相系属”的“次第生”因缘理论,于正法正理面前根本立不住,这些“所生能生”前后“互相系属”的“次第生”因缘理论,皆是凡夫的妄想计著所引发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一句经文。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 此句经文佛进一步解释说,大慧啊,那种前后转生的渐次“因缘想”和那种同时俱在的顿生“因缘想”皆是妄想,皆不真实。 只不过凡夫一念无明会起“我”想妄想,会起“我所”想妄想,也即凡夫会妄计“我”想之“身”,凡夫同时会妄计“我所”想之“资”,“身资”之对待妄想起后凡夫会生“身”摄受“资”之“取”。此处的“身”就代表“我”想,此处的“资”就代表“我所”想。 这样“身”摄受“资”之“取”妄想一生,这个世界就“生动”起来啦。 这样“身”摄受“资”之“取”妄想一生,这种关于“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更粗显的思索计度妄想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再看下句经文。 “外自共相皆无性故。惟除识起自分别见。” 此句经文佛继续强调,这些“因缘想”里所涉及的所谓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独立自持之“自性”,都是自心所现,都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都是如来藏心一体幻化,都是“自心现受用”而已。 是凡夫于真实之“自心现量”上,起了“转识”妄想,妄想出了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实体,妄想出了所谓各各自持之事物之“自性”。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此句是佛警告大家要舍离一切渐生顿生“因缘想”妄想知见,因为渐顿“因缘想”妄想无外乎都是五阴妄想一唱一和、互相严密配合之“和合”妄想而已,就如楞严经所云“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那么这段楞伽经非常宝贵,到这里这段楞伽经我们就解释完了。 佛说完了这段楞伽经之后,还紧接着马上说了一个总结性的偈颂,我们把此总结性的偈颂也列在这里。由于此总结性偈颂所说内容就是对上面经文的总结,所以此偈颂在这里我们就只引用不再作解释了。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于彼诸缘中 分别生灭相 非遮诸缘会 如是灭复生 但止于凡愚 妄情之所著 缘中法有无 是悉无有生 习气迷转心 从是三有现 本来无有生 亦复无有灭 观一切有为 譬如虚空花 离能取所取 一切迷惑见 无能生所生 亦复无因缘 但随世俗故 而说有生灭 (此段经解结束。)
151xxxx5986:老师,fo说“内因缘”妄想,即“无明爱业等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法”这种粗显的“因缘想”,都是妄想,都是愚夫“妄计”分别所致。表面看起来这种内因缘妄想不就是说的因果吗?因果也是凡夫妄想的吗?如果因果是因妄想而起,那么是否跟因果不空的说法相矛盾呢?
缘起性空091187:第一次完整的听到缘起性空的讲解,感谢张老师!!
8上善若水:讲解的精道!真得慢慢消化。感谢张老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们先继续讨论大乘佛法“缘起”的问题。 我们前面讲过了,大乘佛法之“缘起”是个专有名词,有特定的明确内涵,大乘佛法之“缘起”之“缘”,取的是“缘”字的本义。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体现出的意思是,两个差异化的东西,同时并列,因彼此的差异互为相待,互相显衬,互为成就“此有故彼有”。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表达的,并不是时间上有个先后的“次第相待”,相反, “缘”字本义表达的是,“缘”与“所缘”同时并列,一时两者同时建立、互相成就“此有故彼有”。 所以,“缘”字本义并不表达“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意思。 “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妄想被称为“因缘”妄想,“因缘”妄想和“缘起”妄想虽然都是妄想,但二者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缘起”妄想是一种非常隐秘微细的基础妄想,是“缘起”妄想升起之后,于“缘起”妄想之上又派生出了更粗显、更肤浅的“因缘”妄想。 如楞严经有云: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从上面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世尊平常说法时说到的“诸因缘相”,都是为了顺应凡夫的妄想暂时方便而说,非究竟第一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下面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看佛在楞伽经里是怎么解释“因缘”妄想的。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后转生。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此句是说,大慧菩萨又祈请佛说,愿佛能为我等讲说一下所谓一切法之“因缘相”到底指的是什么,我和其他大菩萨如果能了达“因缘相”的含义,就能摆脱“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这种“有无”二边见,我和其他大菩萨如果能了达“因缘相”的含义,我们就不会妄执次第渐生和俱时顿生这两种“因缘”妄想。 此处“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之“渐生”,指的就是次第前后转生之“因缘”,比如先有一颗种子播种在土壤里,过一段时间一个嫩芽破土而出,那么凡夫就会觉得早前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和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之间存在因缘关系,这种次第前后转生之“因缘”关系,楞伽经此处就称为“渐生”因缘。 此处“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之“顿生”,指的即是两个事物同时发生之“因缘”关系。比如一个火炉在熊熊燃烧,紧挨着火炉的一块蜡在慢慢熔化,火炉熊熊燃烧和紧挨着它的一块蜡慢慢熔化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两个事物,凡夫就会认为“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存在“因缘”关系,这种因缘关系被称为“顿生”因缘,以区分于“种芽”之间那种次第前后转生之“渐生”因缘。 此“顿生”因缘和我们前面刚讲过的“缘起”大家要区分开来,二者的所指是完全不同的,虽然“顿生”因缘和“缘起”都强调要比较的事物“同时俱在”。 “缘起”是一种更基础的妄想。 你把真如自性于眼根“见精映色”所生之“晦昧”色像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妄想为了“空间”,你把此“晦昧”色像所包裹显衬的、色调较暗的火炉轮廓色像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妄想为了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火炉实体。 这种“虚空”和“火炉实体”相异相待之妄想升起的过程就是“缘起”。 “虚空”和“一块蜡之实体”相异相待之妄想升起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道理,同理也是“缘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而“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之间存在的顿生之“因缘”妄想,和上面所描述的“缘起”妄想非常不同。 “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之间存在的顿生“因缘”妄想,是“缘起”妄想已经发生之后,是“燃烧的火炉”之“实体”和“熔化之蜡”之实体都已经经“缘起”之微细妄想建立起来之后,凡夫又进一步进行相对于“缘起”妄想之微细要粗显很多的所谓“逻辑思考”,凡夫会在“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之间思索建立起“因缘”关系,凡夫会认为是旁边“燃烧的火炉”在导致这块蜡正在熔化。 所以“因缘”妄想是一种凡夫总想把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联系起来的一种天然倾向。 所以“因缘”妄想是一种凡夫总想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总结进而进行预测的天然倾向。 所以“因缘”妄想妄想的对象是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 而“缘起”妄想是要通过关联诸根体验以及经验把各种各样“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建立起来。 所以说“缘起”妄想是一种更基础更微细的妄想,“缘起”妄想先行生起后,才会进一步派生出更粗浅的“因缘”妄想。 我们再看下句经文。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 此句经文是佛同意了大慧菩萨“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之祈请,开始为大慧菩萨解说“一切法因缘相”。 佛说,大慧,一切法之因缘生分为“内”“外”两种。 再看下句经文。 “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 此句经文佛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凡夫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呢?比如陶匠制瓶的时候,是以胶泥、水、杖轮模具、绳子、人功等缘,“和合成瓶”,这种类似陶匠制瓶的过程,就是凡夫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的一个例子。 再看下句经文。 “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此句经文,佛紧接着陶匠制瓶那个例子,进一步扩展解释说,如泥和瓶的关系一样,缕和叠的关系,草和席的关系,种和芽的关系,酪和酥的关系,体现的也都是凡夫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凡夫这种依于外在事物而生的粗因缘妄想,被称为“外缘前后转生”。 此处“缕叠”之“缕”,是“麻线”的意思,而很多条“麻线”拧在一起,谓“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再看下句经文。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 此句佛解释说,所谓“内者”,是指“无明”“爱”“业”等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法,“是为内缘起”。 再看下句经文。 “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此句佛明确说, “无明爱业等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法”这种粗显的“因缘想”,都是妄想,都是愚夫“妄计”分别所致。 (此段经解结束。) 我们下面再看下一段楞伽经经文。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故。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惟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解: 我们再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此句佛是说,大慧啊,凡夫依于外部事物而生起的“因缘想”,无论是次第前后转生之渐次“因缘想”,还是同时俱生的顿生“因缘想”,无非都是愚夫自妄想分别所致。 再看下句。 “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此句佛先是解释,为什么同时俱生的顿生“因缘想”只是愚夫自妄想分别而已并不真实。 佛说,如果两个事物同时俱生的话,谁是“作”?谁是“所作”?其实当下一刻你是无法区分的,虽然有点反直观。因为你无法绝对确定同时俱生的两个事物谁是“作”?谁是“所作”?因此二者之间的“因相”其实也是无法绝对确定的。 比如上面我们所举“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那个例子,凡夫直觉就会认为“燃烧的火炉”于“蜡之熔化”这个事情是因,凡夫直觉就会认为“蜡之熔化”这个事情是旁边有个“燃烧的火炉”导致的。 佛此处就是要警醒大家,不要那么自以为是,不要那么理所当然,同时发生的“火炉燃烧”和“蜡在熔化”这两个事情之间的俱生“因相”只是凡夫的自妄想分别所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真实的实相是,所谓同时俱在的“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只不过是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所生起的如镜映像、如水映像般的如幻映像而已。 如果所谓同时俱在的“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都只不过是“见精映色”所生起的如镜映像、如水映像般的如幻映像而已,那你告诉我这种情况下,“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这二者之间谁是“作”?谁是“所作”,那你告诉我这种情况下,“燃烧的火炉”和“熔化之蜡”这二者之间何来的“因相”。 看下句经文。 “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此句经文佛是解释,为什么次第前后转生之渐次“因缘想”只是愚夫自妄想分别而已并不真实。 佛说,对于凡夫所以为的次第前后转生的两个所谓的“事物”,他们都无“自性”,如果他们都无各各自持自立之“自性”,那又何来后发生的事物是“结果”,先发生的事物是此“结果”之“因”呢?就如同如果一个男子根本就没有孩子,他又如何能自称自己已经当了父亲呢? 就如同我们前面所举的“种”和“芽”的关系那个例子。 比如先有一颗种子播种在土壤里,过一段时间一个嫩芽破土而出,那么凡夫就会自然觉得早前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和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之间存在“因”和“所因”的关系,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是因,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是“结果”。 凡夫会理所当然的以为,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是因于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而“前后转生”的。 佛此处等于说,“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是因于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而前后转生的”这种“因缘想”,仅仅是凡夫的妄想而已。 无论是早先播种在土壤里的那颗种子,还是之后破土而出的嫩芽,都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而已,都是“自心现受用”,都如幻,都无独立自持之“自性”。 再看下一句经文。 “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此句是佛继续强调,次第前后转生之渐次“因缘想”只是愚夫自妄想分别而已并不真实。 佛说,那些陷在“妄计”妄想中而不自知的人口中常说的“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前后“互相系属”的“次第生”因缘理论,于正法正理面前根本立不住,这些“所生能生”前后“互相系属”的“次第生”因缘理论,皆是凡夫的妄想计著所引发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一句经文。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 此句经文佛进一步解释说,大慧啊,那种前后转生的渐次“因缘想”和那种同时俱在的顿生“因缘想”皆是妄想,皆不真实。 只不过凡夫一念无明会起“我”想妄想,会起“我所”想妄想,也即凡夫会妄计“我”想之“身”,凡夫同时会妄计“我所”想之“资”,“身资”之对待妄想起后凡夫会生“身”摄受“资”之“取”。此处的“身”就代表“我”想,此处的“资”就代表“我所”想。 这样“身”摄受“资”之“取”妄想一生,这个世界就“生动”起来啦。 这样“身”摄受“资”之“取”妄想一生,这种关于“各种各样事物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更粗显的思索计度妄想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再看下句经文。 “外自共相皆无性故。惟除识起自分别见。” 此句经文佛继续强调,这些“因缘想”里所涉及的所谓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独立自持之“自性”,都是自心所现,都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都是如来藏心一体幻化,都是“自心现受用”而已。 是凡夫于真实之“自心现量”上,起了“转识”妄想,妄想出了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实体,妄想出了所谓各各自持之事物之“自性”。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此句是佛警告大家要舍离一切渐生顿生“因缘想”妄想知见,因为渐顿“因缘想”妄想无外乎都是五阴妄想一唱一和、互相严密配合之“和合”妄想而已,就如楞严经所云“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那么这段楞伽经非常宝贵,到这里这段楞伽经我们就解释完了。 佛说完了这段楞伽经之后,还紧接着马上说了一个总结性的偈颂,我们把此总结性的偈颂也列在这里。由于此总结性偈颂所说内容就是对上面经文的总结,所以此偈颂在这里我们就只引用不再作解释了。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于彼诸缘中 分别生灭相 非遮诸缘会 如是灭复生 但止于凡愚 妄情之所著 缘中法有无 是悉无有生 习气迷转心 从是三有现 本来无有生 亦复无有灭 观一切有为 譬如虚空花 离能取所取 一切迷惑见 无能生所生 亦复无因缘 但随世俗故 而说有生灭 (此段经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