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12:第十三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0:2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31条评论
138xxxx0363

138xxxx0363:感谢张老师正解经义,好多迷惑有了新的认知

2022-11-28
138xxxx0363

138xxxx0363:想知道,排除妄想后的真实是怎么来的,这个真实世界的千变万化又是为什么

2022-11-28
今始

今始:文字稿有没有出书啊?或者哪位大德能整理分享🙏🌹

2022-06-21
象

:有个疑惑请问张老师:按照这个说法,我看到的月亮也不是真的有一个月亮,而是我的心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亮,那么当我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还存在吗? 还有当我在生活当中遇见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当然也是我内心创造出来的影像,那么这个人是存在的吗? 谢谢!

2021-05-12
金刚楞严经

金刚楞严经:老师,怎么还没更新呀?都几个月啦

2020-09-30
金刚楞严经

金刚楞严经:老师,好久没更新了呢?天天在期待

2020-08-2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们今天继续接着上一期的内容说“性空”。 我们上次讲到,大乘佛法的“性空”是指一切万物皆自心所现,一切万物并无各各自持之“自性”,一切所谓的万物皆“自心现受用”,一切所谓的万物,其实皆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 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即是“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全部是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此六种用全部都是真实实相,本质都是“清净四大”,此六种用“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本自清净,妙德莹然。 而你把比如“见精映色”和“觉精映触”眼根和身根之体验以及经验关联起来,从而“以为外部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木桌子实体”这种想法是妄想。 这种“总以为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木桌子实体”这种妄想,或者这种“总以为木桌子坚固可以独立自持”的妄想,就是五阴中的“色阴”妄想。所以楞严经说“色阴”妄想的本质其实就是“坚固”妄想,就我们木桌子这个例子来说,因为你总觉得木桌子是由木头这种材料做成的,因此你总觉得木桌子有实体,“坚固”,能够自持。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楞严经里描述“色阴妄想”时有这么一句经文: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也即,“色阴妄想”的本质是“坚固妄想”,此处“坚固妄想”之“坚固”,指的就是事物能够独立自持之义,同时也是指所谓事物,比如木桌子,可以让你产生“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 所以佛在楞严经中解释“色阴”妄想时,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佛其实主要是在拿“地大”作例子,当然“色阴”妄想也包括“水大”“火大”“风大”,只不过为了便于简化突出问题,佛是拿“地大”来作例子给你阐释“色阴”妄想的内涵。等你真正明白了“色阴”妄想的内涵之后,你自然可以通过类比联想的方法明白“色阴”妄想于“水大”“火大”“风大”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形。 所以,我们说“色阴”这种感觉是妄想,其实就等同于告诉你“事物无各各自持之自性”才是真实。也即,我们说“色阴”这种感觉是妄想,其实就是等同于告你事物无自性“性空”才是真实。 也即,“色阴”和“性空”说的是一回事儿,“色阴”是告诉你凡夫于事物拥自性而自持这个事情上是怎么妄想的,“性空”是告诉你于诸佛真实境界,事物并无各各自持之“自性”。 所以心经有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开头的这句话确实挺难理解的,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要确定这句话里的“空”字指的是什么,因为“受想行识”表达在一起让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此句经文里的“色”指的是“色阴”,而“受想行识”自然分别指的是“受阴”、“想阴”、“行阴”和“识阴”。 楞严经里明确说了,五阴都是妄想,也即色阴完整的说是“色阴妄想”,受阴完整的说是“受阴妄想”,“想、行、识”阴也是一样的,都是妄想。 关键是这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空”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心经此句经文之“空”字,指的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性空”,此处“性空”之“性”指的就是凡夫以为的那种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 也即,心经此处“空”字,指的绝对不是“无”,指的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我们前面讲到,比如你眼前有个木桌子,凡夫总会觉得面前这个木桌子是个独立实体,这个独立实体的材质是木质具有木质“质感”。凡夫的这种感觉是妄想,因为这个木桌子“性空”,本质上和一团火焰没有区别。 这种妄想就是“坚固妄想”,而观“色阴妄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那么这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经文,其实就是在告诉你“色阴妄想”的本质。这句经文的修辞手法,是表达抽象问题的一种常用手法。 也即是,当我们想要阐述一个抽象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同时设立两个对立的概念,通过这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互彰,我们想要表达的那个抽象意思往往会自然显现出来。 比如,我们语言中要设立“远”这个概念,必然要同时设立概念“近”,反过来一样,我们要想设立“近”这个概念,必然要同时设立概念“远”。 我们说远说近时,你无形中就明白了什么叫距离。 物理学设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心经此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用的修辞手法,道理和上面“说远说近”的例子是很接近的。 我说色阴本质上是一种“坚固妄想”,无异于说所有的物体“性空”才是真实,此即“色不异空”。 我说所有的物体“性空”才是真实,无异于说“所有的物体都有实体、都有质感”这种感觉仅仅是凡夫的坚固妄想而已,此即“空不异色”。 我说“坚固”之色阴是妄想,其实就是在说“性空”才是真实,此即“色即是空”。 我说“性空”才是真实,其实就是在说“坚固”之色阴是妄想,此即“空即是色”。 也即,“色阴”和“性空”这两个概念是互影的,互为依存。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关于“色阴”和“性空”这两个概念是互影的这一点,心经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体现的尤为明显。 鸠摩罗什法师心经译本云: “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也即,告诉你,你千万不要以为佛学里“色阴”说的是一套东西,“性空”说的是另外一套东西。其实不是的,“色阴”和“性空”是两个无法分离互为依存的概念,通过“色阴”和“性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互影,无形中你就明白了“性空”才是真实,“色阴”只不过是虚妄的“坚固妄想”罢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经文是告诉你,“受想行识”四阴和“性空”之间的关系,和“色阴”与“性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一样的。 楞严经有云: “受阴......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想阴......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这里“受想行识”四阴之“虚明”、“融通”、“幽隐”、“颠倒”,和“色阴”之“坚固”一样,都是凡夫妄想的不同方面而已。 五阴妄想的这五个不同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为了反衬“性空”之真实。 以上即是我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心经经文的理解。 从上面我们对心经开头这句经文的解释大家可以看出,“性空”在大乘佛法法义里,是核心中的核心,是要点中的要点。 “性空”即是大乘佛法之“法无我性”,大乘佛法另外一个“无我”即是“人无我”。 用金刚经的语言,无“我想”无“人想”侧重表达的即是“人无我”,无“众生想”侧重表达的即是“法无我性”。 正是因为“性空”这个法义是大乘佛法所有法义中“核心中的核心”,所以我们才会花那么多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抒发它。 但是,我们已经多次强调了,大乘佛法说事物皆无各各自持之“自性”,大乘佛法说事物皆无自性之“性空”,并不是说一切虚无,大乘佛法之“性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 厘清“性空”并不是“无”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佛在楞伽经里专门讲了一段经文来强调“性空”并不是“彼彼空”之“无”。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楞伽经云: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解: 这段经文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我们给大家一解释大家就会明白。 先看第一句。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此句佛解释什么是“彼彼空”呢,佛说“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也即,于某地无某物,我们称为“彼彼空”。 此处“于彼无彼”之第一个“彼”字,代表某地,后面大家就会看到此段经文佛举的例子中,这个“于彼无彼”之第一“彼”字代表的就是鹿子母舍这个讲经堂, “鹿子母舍”是这个讲经堂的名字。 此处“于彼无彼”之第二个“彼”字,代表的就是于“某地无某物”之某物,比如此段经文佛举的例子中,在鹿子母舍这个讲经堂里,无“象马牛羊等”,那么在佛举的这个例子中,此“于彼无彼”之第二个“彼”字代表的就是“象马牛羊等”牲畜。 既然“彼彼空”的意思指的是“于彼无彼”之“空”,所以佛在这里解释“彼彼空”其实表达意思就是“在某个地方没有某物”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这个木桌子“无自性”、“性空”,如果你把大乘佛法木桌子无自性之“性空”理解为“彼彼空”的意思,那大乘佛法这个木桌子“无自性”之“性空”,表达的意思就会是“这个地方空无所有根本连一个木桌子的影子也不存在”。 所以佛此处通过举例详细给你解释“彼彼空”的意思,就是想要向你强调大乘佛法无自性之“性空”,不是指的“彼彼空”的意思。所以后面大家马上就会看到,佛在此段经文结尾处警告,“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也即“在某个地方没有某物”这种对“空”的理解是最肤浅最粗暴的,大乘佛法无自性之“性空”含义非常微妙,根本就不是“彼彼空”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在某个地方没有某物”这种对“空”的简单粗暴理解,不是大乘佛法“性空”的所指,领会大乘佛法之“性空”时,修行人一定要警惕远离“彼彼空”这种见解。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一句。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此句是佛怕光给你说定义,你还是无法准确理解“彼彼空”的所指。所以佛进一步举例来解释什么是“彼彼空”。 佛说,大慧啊,比如我们经常讲经的“鹿子母舍”那个讲堂,就没有“象马牛羊”等这些牲畜,但“鹿子母舍”那个讲堂没有“象马牛羊”等这些牲畜,并不代表“鹿子母舍”那个讲堂也没有比丘众。 “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此句是说,我们说鹿子母舍没有“象马牛羊”等牲畜,但鹿子母舍这个讲堂不是不存在,讲堂里听经的比丘众也不是不存在。而且我们说鹿子母舍没有“象马牛羊”等牲畜,也仅仅是说鹿子母舍没有“象马牛羊”等牲畜而已,我们并没有说其他地方也都没有“象马牛羊”等牲畜。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这句佛是说,“刚才我上面所讲的鹿子母舍没有象马牛羊等这个例子,就是凡夫在事物各各自持之自共相妄想升起之后,所谓的在某个地方没有某物的情形,这种情形我们就称为彼彼空。” 你看,佛在解释这个“彼彼空”时,费劲了心思,表述力求不多不少准确清晰,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大乘佛法无自性之“性空”指的不是“彼彼空”表达的情形。 看下句。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佛在此句总结说,对大乘佛法的“空”,有七种理解,“彼彼空”这种对大乘佛法“空”的解读是七种对大乘佛法“空”的解读中最简单粗暴最肤浅的一种,“彼彼空”这种对大乘佛法“空”的解读是错误的,修行人应该识别并远离。 那么佛法之“性空”到底该怎么理解呢,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更前面一点,佛作了解释,佛说,“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那么佛这句解释,表达的就是我们前面解释的“性空”之内涵,我们此处不再重复了。 “此段经解结束。” 佛在楞伽经里,说完刚才我们引用的那段关于“彼彼空”的经文后,佛紧接着说了下面这段经文。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 解: 这段经文虽短,非常重要,我们来逐句给大家解释一下。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佛此句说法,像是用手术刀一样把“是”“非”给你切割开来清楚展示。 佛说,大慧,我平时说“无生”,是指凡夫妄想的那种事物各有自持之“自体”不生。 也即,你不要妄想于你眼根呈现的这个木桌子之影像,背后真有个木头材质的木桌子在支持着。 也即,你不要妄想于你眼根呈现的这个木桌子之影像,是真的外部存在一个木头材质的木桌子被你看到了。 也即,“觉得外部真实存在一个木头材质的木桌子,然后我们的眼睛摄取了它的影像”这种感觉是妄想。 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从而于眼根呈现的这个木桌子影像是真实的,但存在一个木头材质的、自持的木桌子实体是你妄想出来的,是你于此眼根真实之木桌子影像之上关联了身体之体验或经验从而起了转识妄想。 所以佛此处说“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此处“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之“而非不生”,佛就是再次警告你,大乘佛法之“无生”,指的是事物“自体”不生,指的是事物都无自性,指的是事物“自性空”,但你千万不要把事物“自性空”之“无生”,理解为上面的“彼彼空”。 也即凡夫看到眼前有个木桌子时,妄想眼前这个木桌子有“自体”之“实体”,而诸佛观此“木桌子”,如幻,无“自体”,诸佛观此木桌子与它周围的虚空没有材质上的分际。 但是,无论凡夫还是诸佛,看到此木桌子时,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 从而于眼根呈现的这个木桌子影像都是等而无异的,都是真实的。 所以佛此处说“无生者”,“非不生”,仅“自体不生”而已。 诸位,这个就是大乘佛法“核心中的核心”。 “除住三昧,是名无生”,此句即是说,你不要以为那个所谓的“三昧”大定有什么神秘的,“无生”即是“住三昧”,“住三昧”即是“无生”。 “除住三昧”之“除”字,作晋升某职位解。

2020-07-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看下句经文。 “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 你看楞伽经这句经文,和我们之前引用的解深密经经文说的完全一致。 佛说“无生”,其实是密意而说事物皆无“无自性”、皆“自性空”。 看下句经文。 “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 此句经文是说,“见精映色”就是单纯的“见精映色”,“觉精映触”就是单纯的“觉精映触”,“听精映声”就是单纯的“听精映声”,等等,它们皆是自心现受用,皆是自心现量,皆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而已。 你不要把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清净之用关联起来,从而妄想“见精映色”、 “觉精映触”、 “听精映声”等等是由外部某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引发的。 此即“一切法无自性”。 “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此句是说,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时刻变换,如幻。 比如你现在面向前面眼根“见精映色”显现的是一个木桌子影像,你转过身去,下一刹那眼根“见精映色”显现的可能就会变换为一架钢琴影像了。此时,你不要误以为“你刚才看到的那个木桌子,现在虽然看不到它了,但它还在你身后拥自性而自持着只不过你现在背对着它看不到它了而已”。 你这种“即使背对着木桌子看不到它但你仍然以为它还在那里”的感觉是妄想,因为只有“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是真实的时刻变换如幻,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木桌子实体存在过。 此即,“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 也即,如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此处给你解的这段经你能理解吗?如果你能理解的话你敢相信吗? 大乘佛法之所以传播不起来,就是吃亏在这里,大乘佛法所否定的,正是你的生活常识。 而一些不求甚解、稀里糊涂的所谓“说法”、甚至是邪说,反而追随者众,原因正是这些邪说一定足够肤浅,足够迎合你常规的逻辑思维,足够迎合你想要当下即要摆脱痛苦的迫切心情。 所以南怀瑾先生曾说,你要是真正给别人讲禅,你门前的草会长三尺高。

2020-07-24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