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097:第七品由通塞二相“发”粘湛发嗅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5:5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1条评论
如是?

如是?:那天生的盲人,是怎么妄想鼻根各种香尘背后为外部世界的地水火风四大的?虽然他眼根没坏,但是他不会起视觉关联妄想啊?

2022-02-28
墨子已成佛

墨子已成佛:有病舌头苦 是真实的分泌 鼻子闻到 也是空气里有分子

2021-11-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着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说完了眼根和耳根,这句是讲鼻根,是讲鼻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 大家看,此句关于鼻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用了一个单字“发”。 “发”字此处作动词解,意为“发射”、“散发”。 楞严经有云: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也即,六入之“闻入”,或者说“嗅入”,是于鼻根“通”、“塞”二种妄尘切换之际发生的。 “通”即鼻根“通达”,即我闻见味道了。“塞”即鼻根不“通达”,即我没闻见味道。 此处“通”“塞”这两个字的用法是个比喻。“塞”,说的是“我没闻见味道”,就好像我的“嗅觉”被堵塞住了一样,“通”,说的是“我闻见味道了”,就好像我的“嗅觉”通达了一样。 所以此处的“通”“塞”说的并不是我们肉鼻鼻孔的“通塞”。 鼻根于“没闻见味道”向“闻见味道”切换之际,就会突然产生“我闻见了!”这样的妄想。既然有个“我能闻”“我闻见了”,那肯定就有个“所闻”、有个被闻见的味道,而我们凡夫的妄想不会止步于“有个被闻见的味道”这一步,我们还会进一步妄想这个被闻见的味道是由外部世界某个具体的实体“散发”出来的。此即此处为什么说“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所以此处这个单字“发”,是专对鼻根的特点而用。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通”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有个“我”,同时有个“我所”之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事物散发出的味道通达于我的鼻根,我闻到了这个味道,此即为“通”。 很显然这个“通”就是“有为相”,因为在“通”的状态下有个“我”和“我所”之对待。 “塞”的时候,也即“我没闻见味道”的时候,同样我们会认为有个“我”,同时有个“我所”之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事物或者没有味道、或者散发着或淡或浓的味道,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这个物体本来就没有味道,或者比如味道比较淡又比较远这个味道并没有通达于我的鼻根,我没有闻见这个味道,此即“塞”。 “塞”也是有为相,因为虽然我没有闻见味道,但“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一分也没少。 所以“通”、“塞”都是妄尘。 而于“通”、“塞”这两种妄尘切换之际,我们总觉的外部世界有个四大所成之实体散发着味道,这个味道被我的鼻根“吸入”被我闻见了,此即“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此句是说,佛性之“嗅精”所对映的实相就是清清净净之“香”,也即气味之“味道”。此“嗅精”所映实相之“香”,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 为什么“嗅精映香......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呢? 这个就凸显出六根“谁深谁浅”的问题了。 大家发现没有,这个鼻根能体会的内容,没有眼根和耳根丰富。 眼根可以根据眼根色尘直接经妄想转化出四大,比如小山是地大,湖水是水大,摇曳的荷叶是风大。 耳根可以根据耳根声尘直接经妄想转化出四大,比如铜铃声背后自然是铜之地大(铜铃声起......),木鱼声背后自然是木之地大(木鱼声起......),水流声背后自然是水大(水流声起......),风声背后自然是风大。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鼻根相对眼根和耳根较浅,我们一般仅根据鼻根香尘,是很难直接判断出发出味道的物质是固体还是液体或者直接是气体的。鼻根一般要靠眼根协助来把香尘转化为四大。 比如我在超市看见了货架上剥开的榴莲,同时鼻子闻到了榴莲那股特有的味道,那么鼻根此时闻到的香尘自然就会和眼根看到的榴莲之色像关联起来,这时这个香尘经妄想转化后妄想出的就是地大。 再比如我眼前看到了一条污水沟,同时鼻子闻到了一股恶臭,此时妄想自然会把鼻根之恶臭与眼根污水沟色像关联起来,这时这个恶臭经妄想转化后妄想出的就是水大。 再比如你们家冬天供暖时期暖气片渗漏了,这时房间里就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因为热力公司出于各种考虑会往供暖的热水中加入臭味剂,这时暖气管道里除了有水之外还充满了带臭味的气体,一旦暖气片渗漏,这种臭气就会迅速飘逸出来。 所以此时,一方面你闻到了臭味,一方面你看到了暖气片渗漏的地方不但在滴水同时还在“呲呲”漏气,此时妄想自然会把鼻根之臭味与眼根暖气片漏气关联起来,这时这个鼻根臭味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妄想出的就是风大。 所以鼻根在眼根的协助下,也会妄想鼻根各种香尘背后为外部世界的地水火风四大。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当我们妄想转识止歇,当我们以本然之“香”去如实观“嗅精”所映清净之“香”,此“嗅精映香”所映之“香”,我们就会如实观作“清净四大”。 也即,我们要明白,“嗅精映香”所映之香,本是我们真如自性于鼻根起用一体呈现,是“自心现受用”,这里没有所谓的外部世界,更没有所谓的榴莲、污水沟、漏气暖气片之实体,是你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把“自心现受用”“嗅精映香”所映之“香”,与眼根正在体验的“色像”关联了起来,从而妄想外部有个榴莲、污水沟、漏气暖气片之实体。 所以,一旦我们妄想转识止歇,“嗅精”所映之“香”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 那么语言表达上,既然都清净了,为什么“清净四大”还要保留“四大”这个说法呢? 就是要告诉你“缚脱无二”、悟前悟后没有两个东西,“嗅精映香”之“清净四大”具备凡夫妄想之“四大”的所有东西除了没有鼻根和眼根之关联妄想之外。 所以“清净四大”这个表达恰到好处!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之“纳香成根”,就是告诉我们于“嗅精”所映清净之“香”,妄想起,“根”“尘”之虚妄对待起,“能嗅”“所嗅”之虚妄对待起。 此时,“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会把“嗅精”所映清净之“香”扭曲妄想成外部四大所成某物所散“发”出来的“香尘”,而“香尘”一起,“我能闻”“我能嗅”之嗅根自然相对而起。“根”“尘”对待一起,嗅根“吸入”香尘之“嗅入”自然起,此即“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此处“纳香成根”之“纳”字用得非常好,是专门针对鼻根而用。因为后面马上会讲到,凡夫不仅会“纳香成根”形成“能嗅”“所嗅”根尘之对待,凡夫还会以为他是靠双爪肉鼻闻气味的,也即,“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纳”字,形声字。从糸( mì),内声。本义:丝布被水浸湿。 我们现在做个小实验,你现在猛吸一下你的鼻子,鼻孔腔内是不是感到一阵“湿凉”?如果鼻孔腔内粘膜比喻成丝布的话,你猛吸鼻子感到的那阵“湿凉”,是不是像有水浸润在了鼻粘膜上一样? 所以此处“纳香成根”之“纳”字用的非常妙,反映了凡夫总觉得自己是在用双爪肉鼻吸入香尘那种妄想。 所以楞严经的此段经文每个字的选择世尊都用心良苦。 看最后一小句。 “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也即,凡夫不仅会“纳香成根”形成“能嗅”“所嗅”根尘之对待,凡夫还会进一步以为他是靠双爪肉鼻闻气味儿的,“如双垂爪”是形容肉鼻形状像一对下垂的“双爪”一样。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这句是说,“纳香成根”形成“能嗅”“所嗅”之根尘之对待后,我们凡夫总是感觉自己在用双爪肉鼻时刻在感知捕捉外部的气味。 也即,置身于根尘之对待妄想中,我们的心总是向外“流逸奔色”、“流逸奔声”、“流逸奔香”等等。 其实眼根色像,耳根音声,鼻根之香,全部都是我们“自心现受用”,根本就没有外部四大及四大所成之实体供我们流逸而奔。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接下来再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此句经文整句是描述舌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 首先,“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此处“恬”字,表达的是我们舌头含在口中没有尝任何味道时那种“淡淡”的味觉。 而“变”,表达的是我们舌头一旦去主动品尝味道而产生的“酸甜苦辣”等各种味觉的总称。 由眼、耳、鼻根的讲解我们可以例知,此“恬”和“变”二种相均是有为相。 而“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之“参”字,体现出了舌根的独有之处,也即眼、耳、鼻、身四根的体验,主动体验和被动体验都有,而舌根,只有主动体验。 也即,你有时会不经意间突然看到一个东西、听到一个音声、闻到一股气味、感到被碰了一下,这些体验你事先都不知情,没有任何主动和预期,所以我们称这样的体验为被动体验。 舌根是没有被动体验的,你想品尝某种味道时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你张开口主动去品尝,你对接下来舌根会产生的“变”之味觉一般都有充分的预期,或者说你一般是在期待中细细等待体会舌根会产生什么“变”之味觉。 这即是为什么讲到舌根时此处楞严经用了一个单字“参”。 “参”,于此处作“动词”解,作主动“体会”“体味”之意,与大家常用的“参禅”之“参”用法、意思都接近。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此句即是说,在主动品尝的那一刹那,在舌头味觉由“恬”转“变”的那一瞬间,你一主动“体味”,瞬间产生了“我尝到味道了”这种妄想,觉得这个味觉是由所尝之物于我舌根所引发的。“粘湛发尝”之“尝”,就是“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从而产生了六入之“尝入”。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这个舌头在尝的时候,肉舌本身是要和被尝之物相接触才能尝,所以在舌根尝味的时候,会根据肉舌身根之体验是坚硬还是湿滑,瞬间把这个舌根味觉妄想为是由外部地大或水大所成之物引发的。当然这个舌根味觉之关联妄想,有时也会结合眼根色像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确认。 其实,“尝精映味”所映之“味”觉,并不是由什么外部世界四大所成之物引发的,“尝精映味”所映之“味”觉,本是自心所现、“自心现受用”而已。 比如人一生病,嘴里常有股“苦”味儿,舌头在嘴里好好的你又没尝什么东西嘴里哪来的“苦”味儿啊? 这个人一生病,嘴里常有的“苦”味儿就是自心所现、“自心现受用”,这种味觉不是由任何外部事物引发的。 其实,所有的“尝精映味”都是“自心现受用”。只不过当你主动用舌头去“参”某个所尝之物的味道的时候,因为有个所尝之物,你此时会妄想此“尝精映味”是由那个所尝之物引发的,你会妄想你是从这个所尝之物上“参”出了味道,此即“绞味成根”,感觉有个所尝,有个能尝,“能所”之根尘对待妄想一下就起来了。 这个“绞味成根”之“绞”,与“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之“参”相呼应,主要体现舌根摄入味尘那种主动性。 从眼耳鼻三根的讲解我们可以例知,妄想止歇,此“尝精映味”所映之“味”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我们应该以“清净四大”观之。 “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不仅总是“绞味成根”从而产生“能尝”与“所尝”之虚妄根尘对待,我们还总是进一步觉得我们是靠那个月牙状的肉舌在尝,肉舌在品尝味道时,我们的心总是“流逸奔味”。

2020-0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我们再来看此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此句是说身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 身根主要对应“离”、“合”两种有为相,觉得有东西接触到了我的肉身,我此时产生了知觉,此即为“合”,觉得没有东西接触到我的肉身,我感觉身体没被接触那种感觉即为“离”。 外部一个东西,在接触到你身体的那一刹那,“离”和“合”两种身根有为相完成了切换,而于“离合等二种相”切换之际,你总觉得外部有个东西碰触到了你和你的身体产生了“摩”,你总觉得是这种外部事物和身体之间的“摩”,引发了你的触觉,此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于前五根中,佛性之“觉精”对应“触”觉这种实相,此实相之“触”本为自心所现,本为“自心现受用”。 你妄想起,你就会觉得此“觉精映触”是由外部四大所成之物与身体相合相“摩”而引起的,反过来由“觉精映触”,你妄想起会觉得有个“我”和我所处的外部世界,此外部世界为四大所成。 由前面眼耳鼻根的讲解可以例知,只要你关联妄想止歇,此“觉精映触”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而已,我们应该以“清净四大”观之。 “搏触成根”之“搏”字,本义是“把东西捏聚成团”的意思。 此“搏触成根”之“搏”字,正好对应后面的“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之“如腰鼓颡”。 因为凡夫不仅会由于感觉有所触之“触尘”从而妄想有能触之“身根”,凡夫还会进一步觉得他是靠这个肉身去感知的,而这个肉身的形状“如腰鼓颡”,是长圆形的,所以“搏触成根”之“搏”字有意呼应了这一点。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与前四根一样,于身根一旦根尘之对待妄想起,我们凡夫总是觉得我们是在用肉身感知或用肉身等待感知,也即,我们的心于身根总是“流逸奔触”。

2020-01-05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