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xxxx0519:老师怎么收费了
tony0206:这里所说的妄想,不就是我们用来生存的能力吗?如果对前五根的信息没有综合预测判断行动纠正,人类将如何生存?
136xxxx3297:感谢张老师为解脱我众生苦不辞辛劳。
137xxxx5049:感恩老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下来再引用解释一段楞严经的经文。这段楞严经经文非常重要。 由于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把这段经文拆解成几小段来分别讲解。 这段经文预计也要几期音频才能完整讲完。 先来看第一段。 楞严经云: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我们前面讲过了,大乘佛法强调迷悟皆是六根,比如在楞严经稍后一点的经文中,诸佛就曾经罕见的异口同声的向阿难宣说: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也即是,“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 也即是,迷时之“缚”和悟时之“脱”本来“无二”,本没有两个东西。 也即是,就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 “就是这样,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成佛所悟跟当前这一悟一样,没有差别。” 就好比说,产生幻觉时头是那个头,心智清明时头还是那个头,这里没有两个头。因为心智清明时的见闻觉知才是真实的,幻觉本身就是妄想而已,而妄想之所以称之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凡夫和诸佛的唯一差别就在于,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起用之时,诸佛于真如自性于五根所起之用不起任何妄想。所以在诸佛那里,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之用皆是净色,皆是善色,皆是实相,皆无染。 而凡夫于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之净se之上,会升起“根尘”之对待妄想。 也即,真如自性会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起用,生起“色”、“声”、“香”、“味”、“触”五种净se。这五种净se都是真实的,都是实相。但凡夫于这五种净se之上升起的“根尘”之对待是妄想。 此处“根尘同源”之“根”,指的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之“妄能”。 此处“根尘同源”之“尘”,指的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之“所”。 而和“能所”的表达一样,“根尘”的表达也仅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往复方便而已。 就好像物理学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是互为依存的。“能”和“所”,或者说“根”和“尘”,这两个概念也是互为依存的。 所以楞严经又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这个“由尘发知”里的“知”,代表的就是“根”,“因根有相”里的“相”,代表的就是“尘”,“相见无性”里的“相”代表的还是“尘”,“相见无性”里的“见”,代表的还是“根”。 “根”如果比作“作用力”,“尘”就是“反作用力”,在凡夫的境界里,他们互为作用,所以说“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拿见根来说,“根”就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而“尘”,就是总觉得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于我的面前被我看到了那种感觉。 拿见根来说,“根”指的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根”指的并不是那个肉眼眼球,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如下这句楞严经的经文可以佐证。 楞严经云:“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此句经文佛是在讨论鼻根、香尘、鼻识三界无法分出边际、三界因而无法安立。佛此处就是问阿难,如果鼻识因于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如果“鼻”指的就是嘴巴上面“肉形双爪之相”的肉鼻的话,“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也即那个肉鼻属于肉身,“名身非鼻”,也即我们应该把那个肉鼻称为身而不是称为鼻。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楞严经里的“根尘同源”之“根”,于见根指的并不是那个肉眼眼球,于见根,“根尘同源”之“根”指的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其他四根的道理是一样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这种“我能看”的感觉,和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被我看到了的感觉,都是妄想,这两种妄想是互相作用互为依存的。 所以此处说“根尘同源”。 “根尘同源”都“同源”于什么?都“同源”于那种“能看”和“所看”之对待,而这种“能看”和“所看”之对待是虚妄的、是妄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尘同源”是都“同源”于妄想。 虽然“我能看”的感觉,和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被我看到了的感觉,都是妄想,也即虽然“根”和“尘”都是妄想,但这个“根”和“尘”的妄想是有个共同所依的,“根”和“尘”的妄想都依于眼根净色而生,也即“根”和“尘”妄想的对象都是那个眼根净色,只不过“根”表达的是“我能看”、“我看见了”某个东西,“尘”表达的是有个东西存在于我之外被我看到了。其实“能所”都是妄想,但有一清净眼根净色真实。 “根”和“尘”的妄想是有个共同所依的,“根”和“尘”的妄想都依于五根净色而生,“根尘同源”这个表达,或许还有这方面的意思。 而且“根尘同源”这个表达,还隐约体现出了“根”和“尘”这两个概念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是互为依存的关系,“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这句话,就更直接、更明确的表达了这一点,而且是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的。“根”和“尘”这两个概念是互相依于对方而设立的,就像“交芦”的两个枝条交错在一起一样。就好像我们一旦设立了“近”这个概念,同时,自然的,我们就也等同于设立了“远”这个概念。 说“远”,其实是要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近”,说“近”,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远”。 楞严经又有云“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楞严经此处把“根尘”直接称为“虚妄根尘”。此处之所以把“根尘”称为“虚妄根尘”,就是因为“根尘同源”都“同源”于颠倒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楞伽经云:“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也即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生起净色,就如同“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一样,这里没有个“能看”和“所看”之对待分别,这里没有“我看见了”和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于我的面前被我看到了这种对待妄想。 所以说“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也即,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时,会“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诸佛于此“随缘显现”之“一切色像”不起转识妄想:第一,不起“我想”、不起“我”“我所”之对待想;第二,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质感”想。 就如同明镜显现诸“色像”:第一,不作“我”显现了诸色像想;第二,显现的楼房、树木等色像如“幻”,都没有各各自持之真实自性。 所以前面楞严经说“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所以说,“虚妄根尘”、“根尘同源”。 所以说,“根尘同源”都“同源”于妄想。 但是, 虽然说“根尘”之对待是虚妄的,但那个为“虚妄根尘”之所依的清净色像是真实的。 这个清净色像,如镜显像,而无妄想,如幻。 此幻即真实。 也即,自心现受用,真心一体呈现,浑然天成,如幻。 哪有什么“能看”之“根”,又哪有什么“所看”之“尘”?又哪有什么庸人自扰之“我想”、“人想”?又哪有什么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众生想”? 妄想熄灭后,一切都“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无妄想,是仅无“妄想”而已,并不是无妄想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个如镜显像般显现的如幻之“色像”是真实的,此即善色,此即净色,此即眼根实相。 这个“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之“无妄想”,不仅包括了无“根尘”对待之妄想,它也包括无“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分别转识妄想,楞严经里的“识性虚妄。犹如空花”之“识性”,指的就是“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分别转识妄想,这个分别转识,也是虚妄妄想。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净色根”这个表达的使用问题。 过去有大德把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称为“净色根”,有少部分佛学词典的编写者也编写收录了“净色根”这个词条。 但是经过我仔细搜索《楞严经》和《瑜伽师地论》,我发现楞严经里佛从来没有用过“净色根”这个表达,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也同样没有用过“净色根”这个表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佛在《楞严经》里,把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称为“清净四大”。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把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直接称为“净色”。 在《楞严经》里,大部分语境下,拿见根来说,“根”指的就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妄想。 而我们此次《金刚经》的解释主要就是在引用楞严经。 所以本着用词与经典一致,本着让简单的事情保持简单这个原则,我今后在表达中不再使用“净色根”这个概念。之前的讲解中,在我使用“净色根”这个表达时,我所指的其实就是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 以后的讲解中,当我要表达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时,我就直接表达为“善色”、“净色”。 另外刚才提到,有少部分佛学词典的编写者,也编写收录了“净色根”这个词条,我不知道他们的出处来自哪里,但我看了他们的解释,他们的这个解释我个人是并不认同。 这是关于“净色根”这个名词使用的问题,我做个解释和说明。 下面我们回到正题。 如果我们想背尘合觉、返璞归真,我们究竟该从何处入手,该怎么做呢? 去掉腐朽的树皮,原木坚贞的“心材”自然就会显露,去掉玉石外面那层矿石,天然的美玉自然就显现了。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结是在哪里结成的,你就从那里解就是了。 既然是从六根处起了妄想,你在六根处令妄想息即可。 简单至极,何劳你天南地北东求西求。 所以楞严经又有云:“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也即,涅槃没在别处,涅槃亦非另有他物,六根妄想熄灭,当下即是涅槃。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即,你带着“根尘”之虚妄对待妄想去见闻觉知,这个虚妄之“根尘”对待妄想即是无明根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也即,你把“根尘”之虚妄对待妄想熄灭,令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本然呈现,这个就是涅槃。 “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也即,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本然清净,哪有什么“能看”之“根”,又哪有什么“所看”之“尘”?又哪有什么庸人自扰之“我想”、“人想”?又哪有什么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众生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下面我们回到主引用经文。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也即是,佛告诉阿难,结就结在六根处,要想解结,自然也是从六根处解。但是,当你决定要从六根处“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时,你应该从六根中选取哪一根入手呢?比如,你是从眼看入手,还是从耳听入手? 此处“返穷流根”之“流根”,指的就是我们凡夫总是有“我能看”、“我看见了”、“我能听”、“我听见了”等“妄能”之妄想。 一旦有“妄能”,必然对应有个“妄所”。 也即,一旦有“根”,必然对应会生“尘”。“根”、“尘”十二处一生,必然会产生“六入”,也即会生“根”摄入了“尘相”这样的妄想,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就是,总觉得有个我和我所处的外部世界这样的对待,然后总觉得外部世界有个东西,然后我看见了它等等。也即,用楞严经的语言表达就是,眼根会“流逸奔色”,耳根会“流逸奔声”等等。 佛此处所说“返穷流根”即是指,你要把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这样的六根摄入六尘之妄想控制住。 此处“返”即是指折返,即是要和妄想那股习气对着干。妄想是“背觉合尘”,妄想是无端生起“根”、“尘”之虚妄对待然后六根摄入六尘,妄想是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 “返”即是不要这样。 “穷”此处作“使......穷尽”解,也即要让妄想“穷尽”、“完结”。 所以佛此处说“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但是,如果你想“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也即是,即使你已经明白了结在六根处,要从六根处解,你也要比较一番,看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比如,眼耳二根,“根”“尘”之间都不需要“合”根就能摄入尘相。但“身”根就不行,身根必须要根尘相“合”,身根才能摄入触尘。 再比如,我们的眼根几乎时刻与我们的心意不相离,我们睁开眼看“明”,闭上眼看“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虽然舌根也有“恬变”之变化,也即,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参味时,没有任何味道可供我们品味时,这种没有任何味道之味觉,我们就称为“恬淡”,简称“恬”。 一旦舌头接触到了食物等物质,产生了酸甜苦辣之味觉变化,我们就把这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觉统称为“变”。 舌根的“变”,就对应眼根的“明”,舌根的“恬”,就对应眼根的“暗”。 但是不知大家体味出来没有,眼根和舌根在我们心意中的地位完全是不一样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眼根就好像我们自家的亲弟弟一样,天天见,时刻都在打照面。 而那个舌根,更像一个远房的亲戚,你要碰到什么事儿了,牵扯到了这位远房的亲戚,你才会想起他。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一起体会一下,你只要一闭上眼睛,马上“暗相”现前,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即使你没闭上眼睛,你随时一想,那种“暗相”的样子马上就会浮上心头,不费吹灰之力,非常自然。 你再试试舌根,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吃东西,舌头都在我们嘴里面,也即,其实大部分时候舌根上我们都正在体验着“恬淡”之味觉,但你要想把你的心意聚焦到这个舌根的“恬淡”味觉上,你的心意是要费点周折的,这一次,这个“恬淡”之味觉它并不是像眼根“暗相”一样会不费吹灰之力浮上心头。 除此之外,眼根和耳根体验的丰富程度,也不是舌根体验所能比拟的。 这些就是佛此处所说的“谁深谁浅”。 那么从“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这个修证的角度来说,“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这个问题,会导致学人真正起修时,有的根很方便,于此方便根上,你非常容易起观,而起观后又非常容易达于“止”。 而相对的,从修证的角度来说,有的根不是那么方便,于此不方便根上,你很难起观,更不要谈达于“止”。 比如就拿刚才提到的舌根来说,它首先要求根尘“合”才能发知,这就已经是个非常大的劣势了,更何况心意要几经转折才能想起它“不合”时的样子,就好像一个远房亲戚,在红白事儿上碰到了,就能想起来这个人是谁,没碰在一起的时候,根本很难想到他。 那你修证如果非拿舌根入手,就会非常费劲。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这句经文,佛就是告诉阿难,按“无为”行法起修之前,拣择好一个“圆通”之根,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187xxxx0519:老师怎么收费了
tony0206:这里所说的妄想,不就是我们用来生存的能力吗?如果对前五根的信息没有综合预测判断行动纠正,人类将如何生存?
136xxxx3297:感谢张老师为解脱我众生苦不辞辛劳。
137xxxx5049:感恩老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下来再引用解释一段楞严经的经文。这段楞严经经文非常重要。 由于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把这段经文拆解成几小段来分别讲解。 这段经文预计也要几期音频才能完整讲完。 先来看第一段。 楞严经云: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我们前面讲过了,大乘佛法强调迷悟皆是六根,比如在楞严经稍后一点的经文中,诸佛就曾经罕见的异口同声的向阿难宣说: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也即是,“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 也即是,迷时之“缚”和悟时之“脱”本来“无二”,本没有两个东西。 也即是,就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 “就是这样,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成佛所悟跟当前这一悟一样,没有差别。” 就好比说,产生幻觉时头是那个头,心智清明时头还是那个头,这里没有两个头。因为心智清明时的见闻觉知才是真实的,幻觉本身就是妄想而已,而妄想之所以称之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凡夫和诸佛的唯一差别就在于,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起用之时,诸佛于真如自性于五根所起之用不起任何妄想。所以在诸佛那里,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之用皆是净色,皆是善色,皆是实相,皆无染。 而凡夫于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之净se之上,会升起“根尘”之对待妄想。 也即,真如自性会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起用,生起“色”、“声”、“香”、“味”、“触”五种净se。这五种净se都是真实的,都是实相。但凡夫于这五种净se之上升起的“根尘”之对待是妄想。 此处“根尘同源”之“根”,指的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之“妄能”。 此处“根尘同源”之“尘”,指的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之“所”。 而和“能所”的表达一样,“根尘”的表达也仅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往复方便而已。 就好像物理学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是互为依存的。“能”和“所”,或者说“根”和“尘”,这两个概念也是互为依存的。 所以楞严经又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这个“由尘发知”里的“知”,代表的就是“根”,“因根有相”里的“相”,代表的就是“尘”,“相见无性”里的“相”代表的还是“尘”,“相见无性”里的“见”,代表的还是“根”。 “根”如果比作“作用力”,“尘”就是“反作用力”,在凡夫的境界里,他们互为作用,所以说“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拿见根来说,“根”就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而“尘”,就是总觉得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于我的面前被我看到了那种感觉。 拿见根来说,“根”指的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根”指的并不是那个肉眼眼球,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如下这句楞严经的经文可以佐证。 楞严经云:“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此句经文佛是在讨论鼻根、香尘、鼻识三界无法分出边际、三界因而无法安立。佛此处就是问阿难,如果鼻识因于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如果“鼻”指的就是嘴巴上面“肉形双爪之相”的肉鼻的话,“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也即那个肉鼻属于肉身,“名身非鼻”,也即我们应该把那个肉鼻称为身而不是称为鼻。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楞严经里的“根尘同源”之“根”,于见根指的并不是那个肉眼眼球,于见根,“根尘同源”之“根”指的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其他四根的道理是一样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这种“我能看”的感觉,和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被我看到了的感觉,都是妄想,这两种妄想是互相作用互为依存的。 所以此处说“根尘同源”。 “根尘同源”都“同源”于什么?都“同源”于那种“能看”和“所看”之对待,而这种“能看”和“所看”之对待是虚妄的、是妄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尘同源”是都“同源”于妄想。 虽然“我能看”的感觉,和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被我看到了的感觉,都是妄想,也即虽然“根”和“尘”都是妄想,但这个“根”和“尘”的妄想是有个共同所依的,“根”和“尘”的妄想都依于眼根净色而生,也即“根”和“尘”妄想的对象都是那个眼根净色,只不过“根”表达的是“我能看”、“我看见了”某个东西,“尘”表达的是有个东西存在于我之外被我看到了。其实“能所”都是妄想,但有一清净眼根净色真实。 “根”和“尘”的妄想是有个共同所依的,“根”和“尘”的妄想都依于五根净色而生,“根尘同源”这个表达,或许还有这方面的意思。 而且“根尘同源”这个表达,还隐约体现出了“根”和“尘”这两个概念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是互为依存的关系,“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这句话,就更直接、更明确的表达了这一点,而且是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的。“根”和“尘”这两个概念是互相依于对方而设立的,就像“交芦”的两个枝条交错在一起一样。就好像我们一旦设立了“近”这个概念,同时,自然的,我们就也等同于设立了“远”这个概念。 说“远”,其实是要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近”,说“近”,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远”。 楞严经又有云“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楞严经此处把“根尘”直接称为“虚妄根尘”。此处之所以把“根尘”称为“虚妄根尘”,就是因为“根尘同源”都“同源”于颠倒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楞伽经云:“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也即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生起净色,就如同“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一样,这里没有个“能看”和“所看”之对待分别,这里没有“我看见了”和有个东西拥自性而自持于我的面前被我看到了这种对待妄想。 所以说“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也即,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时,会“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诸佛于此“随缘显现”之“一切色像”不起转识妄想:第一,不起“我想”、不起“我”“我所”之对待想;第二,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不起事物有各各自持之“质感”想。 就如同明镜显现诸“色像”:第一,不作“我”显现了诸色像想;第二,显现的楼房、树木等色像如“幻”,都没有各各自持之真实自性。 所以前面楞严经说“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所以说,“虚妄根尘”、“根尘同源”。 所以说,“根尘同源”都“同源”于妄想。 但是, 虽然说“根尘”之对待是虚妄的,但那个为“虚妄根尘”之所依的清净色像是真实的。 这个清净色像,如镜显像,而无妄想,如幻。 此幻即真实。 也即,自心现受用,真心一体呈现,浑然天成,如幻。 哪有什么“能看”之“根”,又哪有什么“所看”之“尘”?又哪有什么庸人自扰之“我想”、“人想”?又哪有什么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众生想”? 妄想熄灭后,一切都“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无妄想,是仅无“妄想”而已,并不是无妄想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个如镜显像般显现的如幻之“色像”是真实的,此即善色,此即净色,此即眼根实相。 这个“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之“无妄想”,不仅包括了无“根尘”对待之妄想,它也包括无“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分别转识妄想,楞严经里的“识性虚妄。犹如空花”之“识性”,指的就是“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分别转识妄想,这个分别转识,也是虚妄妄想。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净色根”这个表达的使用问题。 过去有大德把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称为“净色根”,有少部分佛学词典的编写者也编写收录了“净色根”这个词条。 但是经过我仔细搜索《楞严经》和《瑜伽师地论》,我发现楞严经里佛从来没有用过“净色根”这个表达,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也同样没有用过“净色根”这个表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佛在《楞严经》里,把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称为“清净四大”。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把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直接称为“净色”。 在《楞严经》里,大部分语境下,拿见根来说,“根”指的就是“我能看”、“我在看”那种“能看”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妄想。 而我们此次《金刚经》的解释主要就是在引用楞严经。 所以本着用词与经典一致,本着让简单的事情保持简单这个原则,我今后在表达中不再使用“净色根”这个概念。之前的讲解中,在我使用“净色根”这个表达时,我所指的其实就是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 以后的讲解中,当我要表达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生实相时,我就直接表达为“善色”、“净色”。 另外刚才提到,有少部分佛学词典的编写者,也编写收录了“净色根”这个词条,我不知道他们的出处来自哪里,但我看了他们的解释,他们的这个解释我个人是并不认同。 这是关于“净色根”这个名词使用的问题,我做个解释和说明。 下面我们回到正题。 如果我们想背尘合觉、返璞归真,我们究竟该从何处入手,该怎么做呢? 去掉腐朽的树皮,原木坚贞的“心材”自然就会显露,去掉玉石外面那层矿石,天然的美玉自然就显现了。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结是在哪里结成的,你就从那里解就是了。 既然是从六根处起了妄想,你在六根处令妄想息即可。 简单至极,何劳你天南地北东求西求。 所以楞严经又有云:“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也即,涅槃没在别处,涅槃亦非另有他物,六根妄想熄灭,当下即是涅槃。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即,你带着“根尘”之虚妄对待妄想去见闻觉知,这个虚妄之“根尘”对待妄想即是无明根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也即,你把“根尘”之虚妄对待妄想熄灭,令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本然呈现,这个就是涅槃。 “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也即,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本然清净,哪有什么“能看”之“根”,又哪有什么“所看”之“尘”?又哪有什么庸人自扰之“我想”、“人想”?又哪有什么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众生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下面我们回到主引用经文。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也即是,佛告诉阿难,结就结在六根处,要想解结,自然也是从六根处解。但是,当你决定要从六根处“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时,你应该从六根中选取哪一根入手呢?比如,你是从眼看入手,还是从耳听入手? 此处“返穷流根”之“流根”,指的就是我们凡夫总是有“我能看”、“我看见了”、“我能听”、“我听见了”等“妄能”之妄想。 一旦有“妄能”,必然对应有个“妄所”。 也即,一旦有“根”,必然对应会生“尘”。“根”、“尘”十二处一生,必然会产生“六入”,也即会生“根”摄入了“尘相”这样的妄想,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就是,总觉得有个我和我所处的外部世界这样的对待,然后总觉得外部世界有个东西,然后我看见了它等等。也即,用楞严经的语言表达就是,眼根会“流逸奔色”,耳根会“流逸奔声”等等。 佛此处所说“返穷流根”即是指,你要把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这样的六根摄入六尘之妄想控制住。 此处“返”即是指折返,即是要和妄想那股习气对着干。妄想是“背觉合尘”,妄想是无端生起“根”、“尘”之虚妄对待然后六根摄入六尘,妄想是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 “返”即是不要这样。 “穷”此处作“使......穷尽”解,也即要让妄想“穷尽”、“完结”。 所以佛此处说“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但是,如果你想“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也即是,即使你已经明白了结在六根处,要从六根处解,你也要比较一番,看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比如,眼耳二根,“根”“尘”之间都不需要“合”根就能摄入尘相。但“身”根就不行,身根必须要根尘相“合”,身根才能摄入触尘。 再比如,我们的眼根几乎时刻与我们的心意不相离,我们睁开眼看“明”,闭上眼看“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虽然舌根也有“恬变”之变化,也即,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参味时,没有任何味道可供我们品味时,这种没有任何味道之味觉,我们就称为“恬淡”,简称“恬”。 一旦舌头接触到了食物等物质,产生了酸甜苦辣之味觉变化,我们就把这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觉统称为“变”。 舌根的“变”,就对应眼根的“明”,舌根的“恬”,就对应眼根的“暗”。 但是不知大家体味出来没有,眼根和舌根在我们心意中的地位完全是不一样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眼根就好像我们自家的亲弟弟一样,天天见,时刻都在打照面。 而那个舌根,更像一个远房的亲戚,你要碰到什么事儿了,牵扯到了这位远房的亲戚,你才会想起他。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一起体会一下,你只要一闭上眼睛,马上“暗相”现前,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即使你没闭上眼睛,你随时一想,那种“暗相”的样子马上就会浮上心头,不费吹灰之力,非常自然。 你再试试舌根,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吃东西,舌头都在我们嘴里面,也即,其实大部分时候舌根上我们都正在体验着“恬淡”之味觉,但你要想把你的心意聚焦到这个舌根的“恬淡”味觉上,你的心意是要费点周折的,这一次,这个“恬淡”之味觉它并不是像眼根“暗相”一样会不费吹灰之力浮上心头。 除此之外,眼根和耳根体验的丰富程度,也不是舌根体验所能比拟的。 这些就是佛此处所说的“谁深谁浅”。 那么从“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这个修证的角度来说,“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这个问题,会导致学人真正起修时,有的根很方便,于此方便根上,你非常容易起观,而起观后又非常容易达于“止”。 而相对的,从修证的角度来说,有的根不是那么方便,于此不方便根上,你很难起观,更不要谈达于“止”。 比如就拿刚才提到的舌根来说,它首先要求根尘“合”才能发知,这就已经是个非常大的劣势了,更何况心意要几经转折才能想起它“不合”时的样子,就好像一个远房亲戚,在红白事儿上碰到了,就能想起来这个人是谁,没碰在一起的时候,根本很难想到他。 那你修证如果非拿舌根入手,就会非常费劲。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这句经文,佛就是告诉阿难,按“无为”行法起修之前,拣择好一个“圆通”之根,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