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今天我们先继续讨论大乘佛法之“性空”的问题,讨论完大乘佛法之“性空”问题,然后再继续讨论大乘佛法之“缘起”问题。 上次,我们提醒大家大乘佛法之“性空”指的不是凡夫之“无常”妄想。今天,我们要提醒大家大乘佛法之“性空”,在佛经里只针对“相”而言,如心经云“诸法空相”。 所以大乘佛法“性空”之“性”,乃指凡夫妄想出的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你也可以理解为大乘佛法“性空”之“性”,指的就是事物各各自持的那种“自坚固相”。大乘佛法既然说此性“空”,即是指事物各各自持的那种“自坚固相”是凡夫经色阴妄想妄想出来的,并不真实。 大乘佛法“性空”之“性”,和“佛性”之“性”,所指完全不同,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已经有所言及。 “佛性”之“性”字作“生机”解,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此“生机”之表达就好像“春天”之表达一样抽象。 所以千万不要问这种傻问题,“既然大乘佛法说‘性空’,那‘佛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 这种问题真的很傻,一听这种问题就知道问的人,于大乘佛法“性空”之“性”字所指和于“佛性”之“性”字所指之间的区别没搞清楚。一听这种问题就知道问的人,不明白佛经里经常会出现“名一义异”的问题。 “生机”就是“生机”,它是一种抽象的表达,不涉及空或者不空的问题。你可以说凡夫执以为实的木桌子其实是“空相”,但你如果说“春天”空,别人说你逻辑错乱,让人于你说的话不知所云。 对此“生机”无形无相之抽象性质,佛家不用“空”字来突出,佛家用“无可譬拟”来表述“佛性”“生机”之无形无相之抽象性质。 也即我们可以感知之实相我们用“幻”来形容,那个与诸实相相应能生诸实相而自己却又无形无相之“生机”,因为抽象,所以我们用“无可譬拟”来表达其抽象。 所以当我们想要表达“佛性”抽象时,我们从来不说“佛性”“空”,我们直接说“佛性”无可譬拟。 所以“性空”并不是说缘起诸法背后的佛性空,而是指“缘起”诸法之“相”本无自性,自性空,也即心经所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截至到这里,我想我们对大乘佛法之“性空”已经作出了足够的阐释和拨乱反正了。 我们之所以对“性空”的讲解那么细致,原因就是“性空”是大乘佛法义理中“核心中的核心”。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和“性空”关系非常密切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缘起”。 之所以说“性空”这个概念和“缘起”这个概念关系紧密,是因为“性空”表达的就是诸佛眼中看到的真实是什么样的,而“缘起”表达的恰恰是反向的,“缘起”表达的是凡夫妄想到底是如何升起的。 所以“性空”表达的是真实,“缘起”表达的是凡夫误以为“性不空”“有自性”时,凡夫于诸法的妄想是如何升起的。 由于“性空”和“缘起”内涵关系紧密,所以很多人谈及佛法时,喜欢把“性空”和“缘起”合在一起说,很多人喜欢把二者连在一起直接说“缘起性空”。但令人吃惊的是,我所读过的主要的大乘经典里,从来就没有“缘起性空”合在一起说这样的固定表达,佛经里都是要么单独言及“性空”,要么单独言及“缘起”,我从来没在任何一本我读过佛经里听佛直接说“缘起性空”。 “缘起”这个概念当然也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值得花时间深入探讨。“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和“圆成”自性,合起来被称为大乘佛法之“三自性”。 要理解大乘佛法之“缘起”,你必须先要了解“缘”这个汉字,你注意我这里说你“必须”要了解“缘”这个汉字。我这么强调,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我观察很多人正是由于不理解“缘”这个汉字的本义,所以错误的理解了佛法之“缘起”。 “缘”字,形声字,从糸( mì) ,彖(tuàn)声。从糸,与衣物有关,本义:古时衣服的边饰。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裁缝在做一条裙子,做出裙子的主体部分之后,他发现作为演出服的这条裙子,过于简单朴素了,所以他又在裙子的下边缘一周,加了一圈花边作为边饰,那么根据“缘”字这个汉字的本义,这个裁缝在裙子的主体上,后来加上去的那圈下摆边饰,就是原本这条裙子主体部分的“缘”。 所以从“缘”字的本义和我们以裙子为例对此本义所作的诠释你就明白了,“缘”和“缘”所依的主体,应该是同时俱在的,“缘”和“缘”所依的主体,是同时互为所待的。 也即,没有裙子之主体部分,就无所谓锦上添花那个边饰之“缘”,反过来,没有边饰之“缘”,也就无所谓裙子的哪个部分是所缘之“主体”。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体现出的意思是,两个差异化的东西,同时并列,因彼此的差异互为相待,互相显衬,互为成就“此有故彼有”。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表达的,并不是时间上有个先后的“次第相待”,相反, “缘”字本义表达的是,“缘”与“所缘”同时并列,一时两者同时建立,互相成就“此有故彼有”。 所以,“缘”字本义并不表达“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意思。可是很多学佛的人,偏偏把“缘起”之“缘”理解成了“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先后“次第相待”。 这种把佛法之“缘起”,理解成“先后次第相待”是不对的。 “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妄想被称为“因缘”妄想,“因缘”妄想和“缘起”妄想虽然都是妄想,但二者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缘起”妄想是一种非常隐秘微细的基础妄想,是“缘起”妄想升起之后,于“缘起”妄想之上又派生出了更粗显、更肤浅的“因缘”妄想。 等我们解释清楚隐秘微细的“缘起”妄想之后,我们到时再顺便给大家解释一下粗浅的“因缘”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下面我们先来解释“缘起”,我们先看一段楞伽经的经文。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解: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 此句是佛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啊,大菩萨们要善于了彻生命的三种功能各自的所指,生命的这三种功能分别是“妄计”功能,“缘起”功能,和“圆成”功能。 关于这句经文,理解上一个首要的关键处就是对此处“三自性相”之“自性”的理解。此处“三自性相”之“自性”不作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解,不作万物皆“自性空”之“自性”解。 此处“三自性相”之“自性”虽然也有自他区别的意思,但此“自性”主要是从功用、功能上进行自他区别。 比如洗衣机的“自性相”是什么呢?洗衣机是一种能自动洗衣服的机器。冰箱的自性相是什么呢?冰箱是一种能制冷从而可以长时间保存食物的机器。 所以此处无论是洗衣机的“自性相”还是冰箱的“自性相”,指的不是洗衣机和冰箱各有自己独特的样貌和制作所用的材质。 此处无论是洗衣机的“自性相”还是冰箱的“自性相”,虽然也是进行自他分别,但这个分别主要是从能做什么事情、能有什么功用的角度来自他分别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包括佛经里有时会提到“眼识自性”,这个“眼识自性”之“自性”指的也是“眼识”区别于“耳识”“鼻识”等其他五识的自有的、独特的功能。 所以再次强调,佛经里“名一义异”这个问题在“自性”这个表达上表现的也很突出,也即,在佛经里,出现在不同上下文语境里的“自性”一词,可能表达的意思侧重点完全不同。 所以此句经文是说,我们的生命,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的如来藏心,具有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第一个是“妄计”功能,第二个是“缘起”功能,第三个是“圆成”功能。 那么从名字你能看出个大概,“妄计”功能和“缘起”功能是妄想染污状态下如来藏的功能,而“圆成”功能,是妄想除尽无余后如来藏的功能。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此句佛接着解释说。 这个被称为“妄计”的妄想功能,是依附于“标相”而生的。 根据福建莆田广化寺勘楞伽经梵文对照,此处“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之“相”,意云“标相”。 那么什么是“标相”呢?就是所谓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各各自他区分之“轮廓”。“标”字,有“标示”、“显示”之义。 比如空空的客厅里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于眼根,在空荡荡的空间里,桌子是桌子的影像,椅子是椅子的影像,其余空间由一种“晦昧”色调充满。 如楞严经有云: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于“晦昧为空”之所谓空间里,无论是桌子还是椅子区域,于眼根色像上色调都较暗,此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也即,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时,你把桌子轮廓内色调较暗区域的部分经妄想转识“转”了那么一下,这样妄想转识一“转”,你就迷了,你就把如幻、如镜中映像、如水中映像的一个桌子轮廓区域误认为是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桌子。 所谓椅子实体妄想升起的道理显然也是一样的。 此处“标相”,指的就是类似桌子、椅子这种不同事物的各种边缘轮廓。 “妄计自性”从“标相”生,指的就是“妄计”这种妄想是依于所谓不同事物自他分际之边缘轮廓生起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面一小句经文。 “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这句经文佛是解释,为什么说“妄计”妄想是依于“标相”而生的呢?“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也即,之所以说“妄计”妄想是依于“标相”而生,是因为,拿眼根为例,正是由于不同事物并列呈现时,自他分别之分际两侧相异相待、对比显现,然后凡夫于此眼根“见精映色”之所谓不同事物之对比轮廓生起了“转识”妄想,凡夫于此眼根“见精映色”之所谓不同事物之对比轮廓关联上身根之体验经验,生起了不同“材料”想,生起了不同“材质”想,生起了不同“质感”想,生起了不同“实体”想,此即生起“计着”,此即“妄计”自性。 比如你看到远处楼房上有一处窗户,楼房是红砖的,窗户是铝合金的,窗户上装的当然还有玻璃。于眼根色像上,所谓红砖、铝合金和玻璃各自的暗度都是不同的,于这些不同暗度的眼根清净色像上,凡夫妄想出各有不同质感的红砖、铝合金、玻璃这三种材质,然后妄想再把这些材质“捆绑”在一起,一个红砖楼房上的铝合金玻璃窗户就在凡夫的妄想中建立起来了。 此处所谓“红砖”之“材质”是眼根“见精映色”关联身根“觉精映触”妄想计着“妄计”出来的。 此处所谓“铝合金”之“材质”也是眼根“见精映色”关联身根“觉精映触”妄想计着“妄计”出来的。 此处所谓“玻璃”之“材质”也是眼根“见精映色”关联身根“觉精映触”妄想计着“妄计”出来的。 所谓“红砖”之“材质”和所谓“铝合金”之“材质”一旦“妄计”出来,于凡夫眼中心中必然自然形成“红砖”和“铝合金”之并列对比,此于凡夫眼中心中由“妄计”自然形成的“红砖”和“铝合金”之并列对比,即被称为“缘起”。 同理,此所谓“铝合金”之“材质”和所谓“玻璃”之“材质”一旦“妄计”出来,于凡夫眼中心中必然自然形成“铝合金”和“玻璃”之并列对比,此于凡夫眼中心中由“妄计”自然形成的“铝合金”和“玻璃”之并列对比,同理也被称为“缘起”。 所以通过这个举例大家不知有所体会没有,“妄计”自性和“缘起”自性两种妄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在一起的。没有“妄计”自性,就无所谓“缘起”自性,反过来,没有“缘起”自性,也必然是“妄计”自性并没有在“妄计”。 所以所谓的“妄计”和“缘起”,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妄想,起两个不同的名字来描述,是为了更立体更全面的展示此妄想的不同特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如楞伽经有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善达于妄计,缘起则不生;由见于缘起,妄计则真如。” 也即,一旦你勘破了你一直所“妄计”的所谓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原来是妄想计着所生并不真实其实“性空”,那种“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相异相待”之“缘起”妄想就不会生。 反过来,一旦你勘破了所谓的“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对比”之“缘起”原来是依于妄想,此时“妄计”妄想自然消真如自然显现,因为“性空”即真如,“性空”即涅槃。 怪不得大家喜欢把“缘起”和“性空”放在一起说,原来“缘起”和“性空”说的是一回事儿,只不过“缘起”是妄想,“性空”是真实。 不“妄计”,所谓诸物皆本无自性而“性空”,诸物“性空”,则无“缘”亦无“所缘”,所以诸物“性空”,则“缘起”妄想不生,“缘起”妄想不生则真如显现,也即“性空”则真如显现。 看此段楞伽经的下一句经文。 “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 这句经文很直白,佛就是告诉大慧菩萨,妄计性要是再分得细致一些,妄计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名相计著相”,一种叫“事相计著相”。 佛下面接着解释“事相计著相”和“名相计著相”各自的所指。 看下句经文。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此句佛分别阐释“事相计著相”和“名相计著相”各自的所指。 佛先解释什么叫“事计著相者”,佛说,“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就是你老是起“我想”,老是起“根”“尘”之对待妄想,老是起“六根”吸入“六尘”之“六入”妄想。 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是你六根老是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从而导致总感到“我能看”“有个所看”“我能听”“有个所听”等等,从而导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此处“事计著相者”之“事”字,个人认为作“有所作”解、作“从事、做功”解。所以此处“事计著”,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想”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我所”对待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能所”对待妄想。 看下一小句。 “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 此句是解释什么叫“相计著相”。这个“相计着相”,指的就是前面提及的“名相计着相”,意为“计着‘相’”之妄想之情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也即,“能所”对待之“事计著相”一起,于“眼耳鼻舌身意”摄受“色声香味触法”之时,必然会生“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自共相”妄想。 “共”字本义是指“很多人在一起”,那么“自共相”指的就是,虽然是“很多人在一起”但“很多人在一起”的同时张三、李四每个人是每个人又可以区分的清清楚楚这种情形。 所以“自共相”引申的含义就是“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同时又各各互为依存共处”。 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 “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相”,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诸物各有“实体”、各有“质感”、各有“自性”。 看下面一小句。 “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此句即是总结,“事计著”和“相计著”,就是“妄计”这种妄想两种最根本的体现。 也即“妄计”自性,最主要体现就是妄计有“能所”和妄计“诸物各有自性”从而有所取。 再看此段楞伽经下面一句经文。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此句经文即是解释什么是“缘起”性,那么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妄计性”和“缘起性”不二。 “事物各有质感各有实体各有自性”之“妄计”妄想生起之后,“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相异相待”妄想,就是“缘起”妄想。 比如你看到一件演出用的裙子,你注意到此裙子有裙子主体部分同时裙子主体的下摆还带一圈边饰。 此时,你看到的这条裙子,裙子“主体部分”和裙子“边饰花边部分”即互为所依所缘。 你细致的观察到这条裙子又有“主体”又带“边饰”这种观察力,即是“缘起”妄想所致。 一旦你勘破了你一直所“妄计”的所谓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原来是妄想计着所生并不真实究竟“性空”,如此“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相异相待”之“缘起”妄想就不会生。 再看此段楞伽经下面一句经文。 “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句经文佛解释“圆成”自性的所指。 佛说,只要你能息灭“我想”之“事相”妄想做到“人无我”,同时再息灭“事物各有自性”之“名相”妄想做到“法无我性”,此时“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人法二无我”,即“自证圣智所行真如”,此时一切妄想除尽无余,一切浑然天成一体如幻,此种妄想除尽无余状态下的如来藏心即“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换个说法,于此妄想除尽无余状态下如来藏心如实清净起用,即“圆成”自性。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今天我们先继续讨论大乘佛法之“性空”的问题,讨论完大乘佛法之“性空”问题,然后再继续讨论大乘佛法之“缘起”问题。 上次,我们提醒大家大乘佛法之“性空”指的不是凡夫之“无常”妄想。今天,我们要提醒大家大乘佛法之“性空”,在佛经里只针对“相”而言,如心经云“诸法空相”。 所以大乘佛法“性空”之“性”,乃指凡夫妄想出的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你也可以理解为大乘佛法“性空”之“性”,指的就是事物各各自持的那种“自坚固相”。大乘佛法既然说此性“空”,即是指事物各各自持的那种“自坚固相”是凡夫经色阴妄想妄想出来的,并不真实。 大乘佛法“性空”之“性”,和“佛性”之“性”,所指完全不同,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已经有所言及。 “佛性”之“性”字作“生机”解,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此“生机”之表达就好像“春天”之表达一样抽象。 所以千万不要问这种傻问题,“既然大乘佛法说‘性空’,那‘佛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 这种问题真的很傻,一听这种问题就知道问的人,于大乘佛法“性空”之“性”字所指和于“佛性”之“性”字所指之间的区别没搞清楚。一听这种问题就知道问的人,不明白佛经里经常会出现“名一义异”的问题。 “生机”就是“生机”,它是一种抽象的表达,不涉及空或者不空的问题。你可以说凡夫执以为实的木桌子其实是“空相”,但你如果说“春天”空,别人说你逻辑错乱,让人于你说的话不知所云。 对此“生机”无形无相之抽象性质,佛家不用“空”字来突出,佛家用“无可譬拟”来表述“佛性”“生机”之无形无相之抽象性质。 也即我们可以感知之实相我们用“幻”来形容,那个与诸实相相应能生诸实相而自己却又无形无相之“生机”,因为抽象,所以我们用“无可譬拟”来表达其抽象。 所以当我们想要表达“佛性”抽象时,我们从来不说“佛性”“空”,我们直接说“佛性”无可譬拟。 所以“性空”并不是说缘起诸法背后的佛性空,而是指“缘起”诸法之“相”本无自性,自性空,也即心经所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截至到这里,我想我们对大乘佛法之“性空”已经作出了足够的阐释和拨乱反正了。 我们之所以对“性空”的讲解那么细致,原因就是“性空”是大乘佛法义理中“核心中的核心”。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和“性空”关系非常密切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缘起”。 之所以说“性空”这个概念和“缘起”这个概念关系紧密,是因为“性空”表达的就是诸佛眼中看到的真实是什么样的,而“缘起”表达的恰恰是反向的,“缘起”表达的是凡夫妄想到底是如何升起的。 所以“性空”表达的是真实,“缘起”表达的是凡夫误以为“性不空”“有自性”时,凡夫于诸法的妄想是如何升起的。 由于“性空”和“缘起”内涵关系紧密,所以很多人谈及佛法时,喜欢把“性空”和“缘起”合在一起说,很多人喜欢把二者连在一起直接说“缘起性空”。但令人吃惊的是,我所读过的主要的大乘经典里,从来就没有“缘起性空”合在一起说这样的固定表达,佛经里都是要么单独言及“性空”,要么单独言及“缘起”,我从来没在任何一本我读过佛经里听佛直接说“缘起性空”。 “缘起”这个概念当然也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值得花时间深入探讨。“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和“圆成”自性,合起来被称为大乘佛法之“三自性”。 要理解大乘佛法之“缘起”,你必须先要了解“缘”这个汉字,你注意我这里说你“必须”要了解“缘”这个汉字。我这么强调,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我观察很多人正是由于不理解“缘”这个汉字的本义,所以错误的理解了佛法之“缘起”。 “缘”字,形声字,从糸( mì) ,彖(tuàn)声。从糸,与衣物有关,本义:古时衣服的边饰。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裁缝在做一条裙子,做出裙子的主体部分之后,他发现作为演出服的这条裙子,过于简单朴素了,所以他又在裙子的下边缘一周,加了一圈花边作为边饰,那么根据“缘”字这个汉字的本义,这个裁缝在裙子的主体上,后来加上去的那圈下摆边饰,就是原本这条裙子主体部分的“缘”。 所以从“缘”字的本义和我们以裙子为例对此本义所作的诠释你就明白了,“缘”和“缘”所依的主体,应该是同时俱在的,“缘”和“缘”所依的主体,是同时互为所待的。 也即,没有裙子之主体部分,就无所谓锦上添花那个边饰之“缘”,反过来,没有边饰之“缘”,也就无所谓裙子的哪个部分是所缘之“主体”。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体现出的意思是,两个差异化的东西,同时并列,因彼此的差异互为相待,互相显衬,互为成就“此有故彼有”。 也即,“缘”这个字,本义表达的,并不是时间上有个先后的“次第相待”,相反, “缘”字本义表达的是,“缘”与“所缘”同时并列,一时两者同时建立,互相成就“此有故彼有”。 所以,“缘”字本义并不表达“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意思。可是很多学佛的人,偏偏把“缘起”之“缘”理解成了“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先后“次第相待”。 这种把佛法之“缘起”,理解成“先后次第相待”是不对的。 “因先有乌云后下的雨,所以早前的乌云是后来所下雨的缘”这种妄想被称为“因缘”妄想,“因缘”妄想和“缘起”妄想虽然都是妄想,但二者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缘起”妄想是一种非常隐秘微细的基础妄想,是“缘起”妄想升起之后,于“缘起”妄想之上又派生出了更粗显、更肤浅的“因缘”妄想。 等我们解释清楚隐秘微细的“缘起”妄想之后,我们到时再顺便给大家解释一下粗浅的“因缘”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下面我们先来解释“缘起”,我们先看一段楞伽经的经文。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解: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 此句是佛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啊,大菩萨们要善于了彻生命的三种功能各自的所指,生命的这三种功能分别是“妄计”功能,“缘起”功能,和“圆成”功能。 关于这句经文,理解上一个首要的关键处就是对此处“三自性相”之“自性”的理解。此处“三自性相”之“自性”不作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解,不作万物皆“自性空”之“自性”解。 此处“三自性相”之“自性”虽然也有自他区别的意思,但此“自性”主要是从功用、功能上进行自他区别。 比如洗衣机的“自性相”是什么呢?洗衣机是一种能自动洗衣服的机器。冰箱的自性相是什么呢?冰箱是一种能制冷从而可以长时间保存食物的机器。 所以此处无论是洗衣机的“自性相”还是冰箱的“自性相”,指的不是洗衣机和冰箱各有自己独特的样貌和制作所用的材质。 此处无论是洗衣机的“自性相”还是冰箱的“自性相”,虽然也是进行自他分别,但这个分别主要是从能做什么事情、能有什么功用的角度来自他分别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包括佛经里有时会提到“眼识自性”,这个“眼识自性”之“自性”指的也是“眼识”区别于“耳识”“鼻识”等其他五识的自有的、独特的功能。 所以再次强调,佛经里“名一义异”这个问题在“自性”这个表达上表现的也很突出,也即,在佛经里,出现在不同上下文语境里的“自性”一词,可能表达的意思侧重点完全不同。 所以此句经文是说,我们的生命,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的如来藏心,具有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第一个是“妄计”功能,第二个是“缘起”功能,第三个是“圆成”功能。 那么从名字你能看出个大概,“妄计”功能和“缘起”功能是妄想染污状态下如来藏的功能,而“圆成”功能,是妄想除尽无余后如来藏的功能。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此句佛接着解释说。 这个被称为“妄计”的妄想功能,是依附于“标相”而生的。 根据福建莆田广化寺勘楞伽经梵文对照,此处“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之“相”,意云“标相”。 那么什么是“标相”呢?就是所谓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各各自他区分之“轮廓”。“标”字,有“标示”、“显示”之义。 比如空空的客厅里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于眼根,在空荡荡的空间里,桌子是桌子的影像,椅子是椅子的影像,其余空间由一种“晦昧”色调充满。 如楞严经有云: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于“晦昧为空”之所谓空间里,无论是桌子还是椅子区域,于眼根色像上色调都较暗,此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也即,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时,你把桌子轮廓内色调较暗区域的部分经妄想转识“转”了那么一下,这样妄想转识一“转”,你就迷了,你就把如幻、如镜中映像、如水中映像的一个桌子轮廓区域误认为是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桌子。 所谓椅子实体妄想升起的道理显然也是一样的。 此处“标相”,指的就是类似桌子、椅子这种不同事物的各种边缘轮廓。 “妄计自性”从“标相”生,指的就是“妄计”这种妄想是依于所谓不同事物自他分际之边缘轮廓生起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面一小句经文。 “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这句经文佛是解释,为什么说“妄计”妄想是依于“标相”而生的呢?“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也即,之所以说“妄计”妄想是依于“标相”而生,是因为,拿眼根为例,正是由于不同事物并列呈现时,自他分别之分际两侧相异相待、对比显现,然后凡夫于此眼根“见精映色”之所谓不同事物之对比轮廓生起了“转识”妄想,凡夫于此眼根“见精映色”之所谓不同事物之对比轮廓关联上身根之体验经验,生起了不同“材料”想,生起了不同“材质”想,生起了不同“质感”想,生起了不同“实体”想,此即生起“计着”,此即“妄计”自性。 比如你看到远处楼房上有一处窗户,楼房是红砖的,窗户是铝合金的,窗户上装的当然还有玻璃。于眼根色像上,所谓红砖、铝合金和玻璃各自的暗度都是不同的,于这些不同暗度的眼根清净色像上,凡夫妄想出各有不同质感的红砖、铝合金、玻璃这三种材质,然后妄想再把这些材质“捆绑”在一起,一个红砖楼房上的铝合金玻璃窗户就在凡夫的妄想中建立起来了。 此处所谓“红砖”之“材质”是眼根“见精映色”关联身根“觉精映触”妄想计着“妄计”出来的。 此处所谓“铝合金”之“材质”也是眼根“见精映色”关联身根“觉精映触”妄想计着“妄计”出来的。 此处所谓“玻璃”之“材质”也是眼根“见精映色”关联身根“觉精映触”妄想计着“妄计”出来的。 所谓“红砖”之“材质”和所谓“铝合金”之“材质”一旦“妄计”出来,于凡夫眼中心中必然自然形成“红砖”和“铝合金”之并列对比,此于凡夫眼中心中由“妄计”自然形成的“红砖”和“铝合金”之并列对比,即被称为“缘起”。 同理,此所谓“铝合金”之“材质”和所谓“玻璃”之“材质”一旦“妄计”出来,于凡夫眼中心中必然自然形成“铝合金”和“玻璃”之并列对比,此于凡夫眼中心中由“妄计”自然形成的“铝合金”和“玻璃”之并列对比,同理也被称为“缘起”。 所以通过这个举例大家不知有所体会没有,“妄计”自性和“缘起”自性两种妄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在一起的。没有“妄计”自性,就无所谓“缘起”自性,反过来,没有“缘起”自性,也必然是“妄计”自性并没有在“妄计”。 所以所谓的“妄计”和“缘起”,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妄想,起两个不同的名字来描述,是为了更立体更全面的展示此妄想的不同特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如楞伽经有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善达于妄计,缘起则不生;由见于缘起,妄计则真如。” 也即,一旦你勘破了你一直所“妄计”的所谓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原来是妄想计着所生并不真实其实“性空”,那种“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相异相待”之“缘起”妄想就不会生。 反过来,一旦你勘破了所谓的“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对比”之“缘起”原来是依于妄想,此时“妄计”妄想自然消真如自然显现,因为“性空”即真如,“性空”即涅槃。 怪不得大家喜欢把“缘起”和“性空”放在一起说,原来“缘起”和“性空”说的是一回事儿,只不过“缘起”是妄想,“性空”是真实。 不“妄计”,所谓诸物皆本无自性而“性空”,诸物“性空”,则无“缘”亦无“所缘”,所以诸物“性空”,则“缘起”妄想不生,“缘起”妄想不生则真如显现,也即“性空”则真如显现。 看此段楞伽经的下一句经文。 “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 这句经文很直白,佛就是告诉大慧菩萨,妄计性要是再分得细致一些,妄计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名相计著相”,一种叫“事相计著相”。 佛下面接着解释“事相计著相”和“名相计著相”各自的所指。 看下句经文。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此句佛分别阐释“事相计著相”和“名相计著相”各自的所指。 佛先解释什么叫“事计著相者”,佛说,“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就是你老是起“我想”,老是起“根”“尘”之对待妄想,老是起“六根”吸入“六尘”之“六入”妄想。 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是你六根老是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从而导致总感到“我能看”“有个所看”“我能听”“有个所听”等等,从而导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此处“事计著相者”之“事”字,个人认为作“有所作”解、作“从事、做功”解。所以此处“事计著”,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想”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我所”对待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能所”对待妄想。 看下一小句。 “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 此句是解释什么叫“相计著相”。这个“相计着相”,指的就是前面提及的“名相计着相”,意为“计着‘相’”之妄想之情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也即,“能所”对待之“事计著相”一起,于“眼耳鼻舌身意”摄受“色声香味触法”之时,必然会生“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自共相”妄想。 “共”字本义是指“很多人在一起”,那么“自共相”指的就是,虽然是“很多人在一起”但“很多人在一起”的同时张三、李四每个人是每个人又可以区分的清清楚楚这种情形。 所以“自共相”引申的含义就是“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同时又各各互为依存共处”。 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 “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相”,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诸物各有“实体”、各有“质感”、各有“自性”。 看下面一小句。 “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此句即是总结,“事计著”和“相计著”,就是“妄计”这种妄想两种最根本的体现。 也即“妄计”自性,最主要体现就是妄计有“能所”和妄计“诸物各有自性”从而有所取。 再看此段楞伽经下面一句经文。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此句经文即是解释什么是“缘起”性,那么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妄计性”和“缘起性”不二。 “事物各有质感各有实体各有自性”之“妄计”妄想生起之后,“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相异相待”妄想,就是“缘起”妄想。 比如你看到一件演出用的裙子,你注意到此裙子有裙子主体部分同时裙子主体的下摆还带一圈边饰。 此时,你看到的这条裙子,裙子“主体部分”和裙子“边饰花边部分”即互为所依所缘。 你细致的观察到这条裙子又有“主体”又带“边饰”这种观察力,即是“缘起”妄想所致。 一旦你勘破了你一直所“妄计”的所谓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原来是妄想计着所生并不真实究竟“性空”,如此“事物各有实体、各各自持”之“相异相待”之“缘起”妄想就不会生。 再看此段楞伽经下面一句经文。 “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句经文佛解释“圆成”自性的所指。 佛说,只要你能息灭“我想”之“事相”妄想做到“人无我”,同时再息灭“事物各有自性”之“名相”妄想做到“法无我性”,此时“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人法二无我”,即“自证圣智所行真如”,此时一切妄想除尽无余,一切浑然天成一体如幻,此种妄想除尽无余状态下的如来藏心即“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换个说法,于此妄想除尽无余状态下如来藏心如实清净起用,即“圆成”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