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08:第十一品理则顿悟事非顿除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2: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5条评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请注意,本期音频文稿里“宁可前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之“前年”之“前”字,是错别字,正确的字应该是“千”。此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2024-05-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1 今天我们讲解金刚经第十一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SHIZUN。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SHIZUN。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下面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诸殑伽河沙。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甚多。SHIZUN。甚多。善shi。诸殑伽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佛言善现。吾今告汝。开觉于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宝盛满尔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甚多。SHIZUN。甚多。善shi。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 佛复告善现。若以七宝盛满尔所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那么很显然,金刚经第十一品经文的经义非常直白,佛在金刚经第十一品第二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佛在金刚经里第一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是在第八品。 那么大家也都知道,金刚经后面,佛还会再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这个其实是非常罕见的。在整体篇幅那么短小的一部金刚经里,佛反复强调了那么多次“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非常罕见。我们回头在这期内容的后半部分,以及在金刚经第十二品的讲解中,都会解释佛为什么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了那么多次“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2 我们现在先来看这一品的第一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诸殑伽河沙。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甚多。SHIZUN。甚多。善shi。诸殑伽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这句经文里的“殑伽河”,指的就是“恒河”。 这句经文里,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果有恒河沙数那么条恒河,那么这么多条恒河里的沙数加总在一起,这个总沙数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佛说,很多,SHIZUN,恒河沙数那么多条恒河的数目已经“尚多无数”,更何况这么多条恒河里的沙数总和。 看下一句经文。 佛言善现。吾今告汝。开觉于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宝盛满尔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甚多。SHIZUN。甚多。善shi。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 这句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我今天告诉你,我今天给你做个比较,假设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他们拿如上所说恒河沙数恒河里沙的总数那么多的世界,都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你觉得奉施的这个善男子或善女人,因此奉施如来因缘,得福多否? 善现回答佛说,很多,SHIZUN,该善男子或善女人因此奉施如来因缘,得福甚多。 那么这段经文的意思非常直白,第一句“吾今告汝。开觉于汝”之“觉”字,此处通“校”,作“比较”解。也即是佛下面要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让须菩提明白“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到底有多大。 这一段经文还有另外一个要注意的点,即是在金刚经第十一品此处,相对于在金刚经第八品处,佛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的赞叹力度加大了。 在金刚经第八品处,佛拿来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相对比的是“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的功德。而在此处金刚经第十一品,佛拿来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相对比的是“以妙七宝盛满尔所殑伽河沙等世界”,这个“殑伽河沙等世界”的世界数目,肯定是要比“三千大千世界”的世界数目要大的多,所以这是佛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的赞叹力度加大的一个方面。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3 佛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的赞叹力度加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金刚经第八品处做对比时,佛只说“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布施的对象并没有做特别的限定。而在此处金刚经第十一品处,佛说“以妙七宝盛满尔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所以此处金刚经第十一品处佛作对比所用的例子,不仅布施七宝数量更多无量倍,而且这么多的七宝布施全部“奉施如来应正等觉”,也即这么多的七宝布施布施的对象全部限定为如来应正等觉。 而按正常的佛理,受施者修行成就越高,布施的人因奉施此受施者的布施行为所获的福德越大。因此,同样数量的布施,奉施于“如来应正等觉”可为布施者带来的福德,肯定要比布施于普通凡夫可为布施者带来的福德要大。 反过来的道理也一样,如果伤害一个修行人,被伤害的修行人修行成就越高,施害人因此伤害行为所获的罪过也越大,所以“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这三种行为都属于五逆重罪。 所以,就像我们上面所比较的,佛在金刚经里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的赞叹,力度是不断加大的。 看下一句经文。 佛复告善现。若以七宝盛满尔所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那么这一句经文,佛开始通过对比,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了。 佛告诉须菩提,刚才你不是回答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盛满尔所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功德很大吗,那么我现在来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也即,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金刚经中所说无为法、乃至其中一句四句偈,能够做到“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并且在自己“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的情况下,还能够不舍众生,还能够“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为他人正说,并显示其义,那么此“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因此“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所生福聚,相比于拿无量七宝奉施如来的布施人因财布施如来所生福聚,会多出“无量无数”。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4 那么下面我们来解释在金刚经中佛为什么反复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这个问题。 你自己“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本质是什么?是明正法明正理。 你“为他人宣说金刚经”的本质是什么?是灯灯相传,是通过讲经说法的形式令他人明正法明正理。 佛在金刚经中反复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就是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是否能够成就这个问题来说,明正法明正理首当其冲,是关键中的关键。 因为大家研学金刚经至此一定已经有所体会,就是大乘佛法的那个修行道路非常微妙,大乘佛法的修行关键本质是要灭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 而“我想”“人想”既顽固,又狡猾,修行人一不小心,修行的勤苦就会不知不觉变为为“我想”“人想”这个“我执”之贼在打工。 “我执”这个妄想之贼,躲避侦查的能力非常强,非常善于自我伪装。 “我执”这个妄想之贼,“我强敌弱”时它就明目张胆耀武扬威,比如于凡夫的日常境界,“我执”从不伪装自己,于凡夫的日常境界里,“我执”就好像它是“正主”一样耀武扬威,丝毫不作隐藏,因为此时凡夫就是把“我执”妄想之贼当“正主”,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怀疑,更不会反抗,所以此时“我执”妄想之贼肆无忌惮,把自己置身于明处。 但是,当“我执”妄想之贼,碰上一个较强的对手“我弱敌强”时,也即,当“我执”妄想之贼碰上一个发心修行取无上道的人,“我执”妄想之贼马上会把自己隐藏伪装起来躲到暗处去,在暗处欺骗操控这个修行人。 比如,你这个修行人不是不恋尘世贪欲发心要取无上道吗?这个“我执”妄想之贼就从凡夫境界那种耀武扬威的明处,悄悄撤退到一个所谓六根清净貌似无上道的暗处等着你。等你勤苦修行,终于六根“断知”清净,以为自己终于达到那个所谓的“无上道”了,其实这时,“我执”之贼的绳套还是在你的脖子上套着呢,你仍然被“我执”之贼玩弄于股掌之间。 所以佛明白,众生想要出离众苦,做到“人法无我”是关键,破“我想”“人想”是关键,破“我执”是关键。 可是佛同时也明白,这个“我执”妄想之贼不仅强大,而且狡猾,能伸能屈,可明可暗。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5 众生想要破除“我执”,必须先要彻底摸清“我执”的底细,否则,要么会像凡夫一样,始终尊“我执”妄想之贼为“正主”,每天东奔西走,被“我执”妄想奴役而不起丝毫的怀疑。要么,像很多修行人,虽然已经有了反抗意识,但要么不知道敌人是谁、敌人在哪里,要么半路被“我执”妄想之贼乔装打扮所迷惑,最后还是堕在“我执”妄想之贼的索套里受其操控。 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要听经闻法,起修之前要先做到“明正法明正理”。其实这个道理非常朴素,其实世间法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就世间法来说,比如你要去个没去过的地方,你必然应该先打听清楚道路,设置好导航,然后你再动身起行。 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于世间法那么简单朴素的道理都懂,但一到修行出世间法这个问题就糊涂了,他们以为修行之路可以反着来。 很多修行人把听经闻法“明正法明正理”的重要性放在非常低非常次要的位置,反而对各种所谓的“修行功夫”着迷,经常听到有些人说起自己双盘能一下坐两个小时如何如何,说自己打坐多么清静如何如何,结果一问佛理,一窍不通! 告诉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虽然这个道理又朴素又简单,就是所有的修行成就,一定是先开悟,然后悟后按正法起修,先破“色阴”,“色阴”破后再破“受阴”,“受阴”破后再破“想阴”,“想阴”破后再破“行阴”,“行阴”破后再破“识阴”。 “五阴”妄想次第而破,就好像一个绳子连着打上五个结,五个结每个结都紧实的挨着,那么解结的时候,你一定要从最外面那个结开始解,解开了外面的一个结,你才能接着开始解稍靠里面的下一个结。 “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之结一定是次第而解,顺序不能有丝毫的错乱。 关于如何破“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之结这个问题,阿难在楞严经里明确的问过佛,佛在楞严经里也明确的答复过阿难。 我们在上面给大家讲的,就是佛在楞严经里给阿难讲的。这些微妙的问题我可不敢自己乱发挥。 楞严经云有云: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6 此句经文佛说,那个“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是一环扣一环“重叠生起”的。而那个“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的生起,是先从不易察觉的最微细的“识阴”开始,然后最微细的“识阴”上再层叠生出相对微细的“行阴”,相对微细的“行阴”之上再层叠出相对粗浅的“想阴”,“想阴”之上再层叠出更粗浅的“受阴”,更粗浅的“受阴”之上再层叠出最粗浅的“色阴”。 那么五阴妄想生起的过程是从当初最微细的“识阴”,逐阴层叠,最后生出最粗浅的“色阴”。但破五阴妄想时,要反着来,要从最粗浅的“色阴”破起,每破一阴有每破一阴的境界,最后逐步把最微细的“识阴”破除,这个过程不可能有丝毫的逾越错乱,因为规律就是这样的。 所以佛说,“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这段经文里,佛接着又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此句是说,“明正法明正理”这个事情,和真正的起修有区别。 此处“理则顿悟”之“理”,代表的就是“开悟”,代表的就是“明心见性”,代表的就是于正法正理了彻无疑。 此处“事非顿除”之“事”,代表的就是“体证”,代表的就是要灭除的妄想和烦恼。 也即是,并不是说你“开悟”了、“明心见性”了,你的妄想和随之而生的烦恼一下就消失了。 规律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规律是,“开悟”是顿悟,是一瞬间突然灵光乍现明白了此事。你“开悟”了,你一下就明白了你原来身处妄想之中,而且你不仅明白了自己身处妄想之中,你连这个妄想是怎么一回事儿你也一下全部了彻了。 但是,对不起,你明白了自己身处妄想之中,你也了彻了妄想是怎么一回事儿,并不等于当下你就能把妄想一举除尽,所以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上开悟”明白是一回事儿,但“事非顿除”,妄想需要一步一步修行慢慢灭除是另外一回事儿。 就好像你晚上睡觉,由于睡前饭食过饱,有时睡眠中你会突然感觉自己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你神志什么都清楚,但你就是身体不听使唤动弹不得。“开悟”之后“体证”之前的状态,和这种“神志什么都清楚但就是身体不听使唤”的状态道理上类似。 道理确实已经了彻了,但是妄想还是会不请自来控制不住。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7 所以于大乘佛法来说,“悟”是“悟”,“证”是“证”,两者有先后关系,但两者又不能混为一谈。 比如“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句禅诗,此人某时某境一见桃花,明白了此事,此人这时也仅仅是开悟了,开悟后起修,后面还有山路十八弯呢。 比如六祖听闻金刚经“无所住应生起心”一下开悟,此时此境,六祖是小悟还是大悟我们也不得而知,而且即使此时六祖是大悟,于此事根本明了,但于此事根本明了后,还是要悟后起修,“色受想行识”五阴之结,还是要次第而解。 但是,我这样说,你千万不要小看“开悟”这个事情。没有“开悟”在先,就不可能有你后面的“亲身体证”。 或许有人可能会想,我坚持打坐,会不会我坐的时间久了,久而久之就坐悟了。 我明确的告诉你,不可能的。 禅门大德袁焕仙夫子在《维摩精舍丛书》里曾说,学人“开悟”的因缘无非两种,这两种“开悟”因缘所开之“悟”稍有区别。 第一种开悟的因缘,就如同“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句禅诗所描写的情景,此人是因一时一境的偶然触动,一下子明白了此事。 也即是,第一种开悟的因缘不是靠某一句经文法义直接触发的,第一种开悟的因缘是靠“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某一根在某一时一境的体验触发的。 所以我曾经给大家说,你读楞严经最好找个视野开阔风起云动的公园去读,因为户外五根的体验更丰富,你每一根的体验其实都在向你说法,只是你自己不懂而已。 那么话说回来,虽然第一种开悟的因缘不是靠某一句经文法义直接触发的,第一种开悟的因缘是靠“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某一根在某一时一境的体验触发的,但这样因缘开悟的人往往都是已经熟读佛经、深谙佛理之人,只不过最后临门一脚不是直接靠佛经经句直接触发的。 袁焕仙夫子说,靠某一时一境的体验触发的“开悟”非常坚固,会令开悟的人坚信不疑,因为他这个“开悟”已经带了少许的“体证”成分。 袁焕仙夫子本人就是正专心修行时突然听到大殿的开门声突然开悟的。但在此之前,袁焕仙夫子已经遍研佛理,遍访善知识了,他是在这样遍研佛理的基础上,然后再靠某一时一境某一根的体验触发开悟的。

2020-06-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8 第二种开悟的因缘,就是靠读佛经直接开悟。 经过长期的深研佛经佛理,有时读到某一句经文法语,突然就明白了此事,突然就明白了三藏十二部经原来全部就是在说这同一件事情,而这同一件事情,简单至极,明白后回头再看,阐述这个“事情”其实又何劳三藏十二部经,难怪有“释jia拈花,迦叶微笑”此你知我知会心一笑。 虽然说了两种“开悟”的因缘,但其实两种“开悟”的因缘在底层是连着的,就是要想“开悟”,必须长期有听经闻法的熏习。 临门一脚,可能是从“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某一根一时一境的体验突破,临门一脚,也可能是一直读经于某一句经某一句法语于意根突破。 但无论怎么突破而“开悟”,从来不闻法不研习佛理,突然直接自己全明白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可能想,我虽然不读经也不懂佛理,但我心诚,我修行也用功,我这样修行有没有可能瞎猫撞个死耗子,正好让我撞上个正修行路呢? 你不闻法也不懂佛理,你自己错乱修习正好撞上个正修行路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因为修行的路上歧路多,而且有些修行的歧路非常危险,你步入那样的歧路的话会百毒不侵,连佛的智慧也很难把你从那样的歧路救拔出来。 所以你不明正法,不明正理,错乱修习,其实还不如老老实实好好做人不修行呢。 所以古德说:宁可前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所以佛在《楞严经》里说: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所以佛在《楞严经》里说: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shijian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所以诸位,一定要重视听闻正法、明正理的重要性,因为成就无上道的规律是,一定要先“开悟”,先明正法明正理,先明白此事究竟为何事,然后再“悟后起修”,“色受想行识”五阴诸结次第而破。 这也是为什么佛在金刚经里会反复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人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2020-06-12
宇森森

宇森森:张老师您好,有个问题想求教您一下。🙏 佛,为什么是佛? 我自己的猜想是这样的: 在灵界,每个灵都有自由意识,可以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成佛,是他的灵选择成为佛这个角色,成为了佛,就要尽到佛的职责,发慈悲心救苦救难,唤醒众生觉醒。 在物质界,每个人本自具足都有佛性,佛就像一个老师在唤醒每个人内心的佛性,从而脱离苦海,超脱轮回。 因为万物一体,佛具有慈悲心所有发愿要唤醒众生,佛就像爱自己一样爱着众生。 老师我理解的很片面,希望老师能给出指导,感谢😊❤️🙏

2020-06-13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