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子1984:戴VR眼镜的人以为自己从一处走到了另一处,但旁观者看来,他始终是在原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皮子1984:老师,一切皆自心所现这样理解对吗?比如我戴上VR眼镜,就可以看到一个世界,但事实是并非有一个客观实在的世界被我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这个VR眼镜给我呈现的。而我们肉眼看世界的道理与此类似,肉眼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心所现,这个自心就好比那个VR眼镜,所不同的是,自心里除了视觉感受外,还增加了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意识这几种感觉。所以,自心就是终极版的VR眼镜,现实世界并非实有,太恐怖了,真的不敢相信。
8上善若水:张老师讲的太好了!我听到的最细致、最严谨的《金刚经》讲解。“以经讲经”,了不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下面我们再来引用一段楞严经的经文。 楞严经云: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Se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那么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之所以引用这段经文,主要是因为在这段经文里,佛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凡夫之见闻觉知和诸佛之见闻觉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佛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凡夫之见闻觉知和诸佛之见闻觉知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完全是同一个东西,等而无异,这一点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学人总是喜欢高推圣境,他们总是不愿意相信诸佛所见其实就是每天你所见。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句是阿难向佛请法,阿难说,世尊,如果我们凡夫和诸佛无异,真如自性也本自具足,可是佛为什么说我辈凡夫颠倒行事,从而覆蔽遗失了真如自性本然的样子?愿佛慈悲,能够敷演大法,洗我尘垢。 看下句经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此句即是佛听了阿难请法的陈表后,开门见山直接以喻说法,他下垂他的金色臂,手朝下指,问阿难说,你现在看我手臂的姿势,你觉得这个姿势是应该被称为“正”还是应该被称为“倒”? 看下句经文。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句经文阿难答佛前所问,阿难说,世间的凡夫众生,以此姿势为“倒”,而我不知道此姿势决定是“正”还是决定是“倒”。 大家从阿难这个答复可以看出,阿难其实还是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的。就佛的手臂来说,手臂就是手臂,我们其实没办法决定说手臂的哪一种姿势是“正”,哪一种姿势是“倒”。 凡夫天生就认为“手臂下垂”的姿势是“倒”,其实这种定义是妄想强行建立的。难道我们说“手臂下垂”是“正”,“手臂上指”是“倒”本质上有什么问题吗?一点问题都没有。 所以阿难还是很厉害的,他回答佛说,“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看下句经文。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此句经文佛继续问阿难,佛说,如果世间人,以此“手臂下垂”姿势为“倒”,那么世间人,以手臂的什么姿势为“正”? 看下句经文。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此句经文阿难答复佛说,如果世间人以“手臂下垂”姿势为“倒”,他们自然是以“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这个姿势为“正”。也即,把手臂的姿势反转一下,“倒”的对立面就是“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经文。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那么这句经文就非常重要了,我们引用这段经文主要就是为了引用这句经文。 佛在这句经文里开始说大法。 上句阿难不是答复佛说,世间人以“如来竖臂”“上指于空”这个手臂姿势为“正”吗,此句经文里,佛即按阿难所说世间人的认知,把手臂上竖。但是,佛把手臂从“下垂”转换为“上竖”后,马上说了非常严重的话。 佛对阿难说,“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这句经文非常容易理解错,因为很多人不理解此句经文中“一倍瞻视”之“倍”字是什么意思。 “倍”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描述“数量”之多少,多作“把现有数量乘以二”解,可是“倍”字的本义不是“把现有数量乘以二”的意思。 “倍”字,形声字,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本义指“反,背向”。 也即此处“一倍瞻视”的意思是指,凡夫应该把自己观察事物的视角,作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也即,凡夫理所当然以为的“正”,实际上在诸佛眼里是“倒”的,相反,凡夫以为的“倒”,实际上才是真实之“正”。也即,凡夫观察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完全颠倒了。 这句经文的关键所在是,佛是用凡夫以为的所谓“手臂下垂”之“倒”和“手臂上竖”之“正”之间的关系,来比类发明凡夫之见闻觉知和如来之见闻觉知之间的关系。 首先,手臂就是手臂,本无所谓“正”无所谓“倒”,就如凡夫分别计度之妄想未起之前,真如自性清净本然,本无所谓“妄想”,也无所谓“真实”,所以楞严经说“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所以楞严经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所以诸位,凡夫迷也好,凡夫看的也是那个手臂,诸佛悟也罢,诸佛看的也是那个手臂,无论凡圣迷悟,手臂就是那个手臂,无所谓“正”也无所谓“倒”。 所以诸位,你和诸佛日日见处处见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你悟前悟后见的,也都是同一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所以说“开悟”平凡。你千万不要以为“开悟”就是上天入地,“开悟”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无天可上,无地可入。“开悟”后你只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居然骗了“我”那么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佛此处经文比喻之“正”“倒”之说,是对身处妄想之中的众生而说,于诸佛来说无“正”“倒”之说,一切如如。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此句经文佛是说,你们凡夫不是都特别好奇诸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吗?你们凡夫不是都特别好奇诸佛是怎么见闻觉知的吗?这个很简单,我们来做个比喻你们就明白了,就拿手臂“正”“倒”的例子来说,凡夫只要把他们以为的“正”和“倒”的标准“首尾相换”一下,凡夫只要把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反转一下,凡夫即是诸佛! 佛说的这句话,如果抛开比喻直接表法,即是,执“法有我性”即凡夫,明“诸法空相”即诸佛,执“人有我”即凡夫,明“人无我”即诸佛。 即诸佛“人法无我”,凡夫作“人法有我”想。 凡夫执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为“正”,执“诸法空相”为“倒”,佛说,错!应该是“诸法空相”才是真实才是“正”, “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是妄想是“倒”。 凡夫执“我想”为真实为“正”,凡夫闻“无我”说感到甚是惊恐执为妄言执为“倒”,佛说,又错!“我在看”“我有所看”这种对待是妄想,你所看的正是你自己,是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你如楞严经所云“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楞严经又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也即,你的世界观做个一百八十度反转即是如来,你只要知道万物皆“性空”皆自心所现、你只要知道“我想”虚妄,你就是如来。 所以大家看明白没有,“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于同一个“手臂”,凡夫妄想转识起“转”了那么一下,凡夫就颠倒了,怎么回归自性,简单,于此颠倒,你再“转”一下“转”回来就是了,当然这样说只是为了生动形象,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你把妄想转识当初那一“转”之妄想息灭即可。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这一句即是佛再次总结,所谓如来之身为什么为称为“Zheng遍知”,而“汝等之身”为什么“号性颠倒”,道理即如上面比喻所“比类发明”的那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下句经文。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此句是佛提醒在会的大众,让他们结合佛“手臂下垂”和“手臂上竖”这个所谓的“正”与“倒”好好思量一下,看看凡夫的见闻觉知究竟是如何“颠倒”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经文。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此句是说,阿难和楞严会上的其他大众,听佛这么说“颠倒”“不颠倒”的道理,全都懵了,他们都目不转睛,不知此身此心,到底是何处“颠倒”。 看下句经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此句经文是说,佛看到大众闻此说法茫然若失的样子,悲心起,“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对大众说,我常说言,能取之“心”和所取之“色”,以及伴随“心取色”所生之“诸识”,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 你们所谓的“色身自体”和“心意意识”,也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也即我们凡夫所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肉身”和“来去无影踪的意识”,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关于“色身自体是自心所现”这一点,我们在第107期“悟众法和合共成此身”那期音频,已经给大家解释过了。 看下句经文。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Se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此句经文佛说,你们此等大众,为何遗失“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不认,反而“认悟中迷”呢?也即,你们为何舍“粘妄发光”之本然清净之“光”不认,反而认“粘妄”之后的“失真之光”呢?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Se杂妄想。想相为身。” 也即, 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在此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中,如果某部分区域色调突然加深变暗,与周围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构成明显的明暗度对比的“边缘”,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此“色调突然加深变暗区域”为“物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凡夫就这样于此清净“见精映色”上杂染上妄想,作“有真实肉身想”妄想出了“色身实体相”。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此句是说,凡夫前五根总是向外流逸有所取,比如眼根向外流逸奔色、耳根向外流逸奔声等等,而第六个根意根,于前五根向外流逸摄入五尘之生灭,前后接续,运筹帷幄,“聚缘内摇”。 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都是法尘,而我们置身其中,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我们就称为“意知根”简称“意根”。 凡夫就把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之“意知性”,迷为自己的心性。此处对凡夫“意知性”之描述“昏扰扰相”,当然是从诸佛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在诸佛眼里,这种“意知性”的“认知”是掺杂了妄想的、是不清明的、是封闭局促不通透的,所以诸佛描述凡夫自以为是的这种“意知性”认知为“昏扰扰相”。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句是说,凡夫一旦执此掺杂了妄想的“意知性”为自己的心性,就会进一步妄想这种“意知性”是寄居于色身之内的。 看下句经文。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此句经文佛是说,处于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不明了,凡夫所谓自己的色身,和所谓外部世界的山河大地虚空这一切,其实全部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这一切其实全部是“妙明真心中物”。 自己的本心如此包罗万象广大,而凡夫却执那个“昏扰扰”的“意知性”为“心”而且执此“意知性”之“心”寄居在肉身之内。凡夫这样的“鼠目寸光”“舍大取小”,无异于弃“澄清百千大海”而不见,却被大海之中的一个小水泡障碍了眼目,以为此小水泡之波动即是全部大海之水起浪涌。 此“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之比喻,比喻的就是本心多么广大而堕在五阴妄想之中的凡夫所见所知又多么狭窄。 此处“惟认一浮沤体”之“一浮沤体”,比喻的就是凡夫的“视界”,也即,相比于本心的全部,凡夫眼前所见这片光影,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一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看下句经文。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此句是佛给凡夫之智慧境界定性。 此处“汝等即是迷中倍人”之“倍”,即是“反”的意思,即是“颠倒”的意思。 佛说,身处妄想之中的颠倒众生,见闻觉知虽是“颠倒”,但此“颠倒”乃见闻觉知掺杂妄想所致,而妄想之所以被称为妄想正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身处妄想之中的颠倒众生,他们的见闻觉知也和诸佛的见闻觉知等无差别。 佛说,就如同我下垂的手臂,诸佛看是手臂,凡夫看也是手臂,只不过凡夫庸人自扰,手臂本无所谓“正”“倒”,凡夫妄想起非要于此手臂区分“正”“倒”而且执“倒”为“正”。 佛说,虽然凡夫于此手臂起了颠倒妄想,但不管颠倒还是不颠倒,凡夫与诸佛看到的是同一个手臂等无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夫的智慧境界让人尤为觉得可怜可惜。 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与诸佛智慧境界的差别几乎可以形容为“没有差别”! 因为那个“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凡夫本自具足,与诸佛等无差别,凡夫仅仅是起了妄想,与自己本自具足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日日相伴却不自知,这才是最让人感到遗憾和可惜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比如一个穷人如果真的一无所有,那么他每天食不果腹,这个穷人虽然也可怜但尚不至于让人觉得特别遗憾可惜。 但是,如果一个所谓的自以为穷的穷人,他其实有如意宝珠系于身内而不自知,结果他也每天露宿街头、食不果腹,那这第二个所谓的穷人就会让人觉得比第一个真正的穷人还可怜可惜。 原因就是这第二个所谓的穷人其实并不穷,他一旦掀开衣襟内观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本就具足如意宝珠,可是这第二个所谓的穷人在没有人告诉他的情况下,就是不知道自己身具如意宝珠这个事实,这样他每天带着如意宝珠挨饿受冻,他的情形比第一个真的一无所有的那个穷人还让人觉得可怜可惜。 所以佛此处总结说,“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皮子1984:戴VR眼镜的人以为自己从一处走到了另一处,但旁观者看来,他始终是在原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皮子1984:老师,一切皆自心所现这样理解对吗?比如我戴上VR眼镜,就可以看到一个世界,但事实是并非有一个客观实在的世界被我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这个VR眼镜给我呈现的。而我们肉眼看世界的道理与此类似,肉眼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心所现,这个自心就好比那个VR眼镜,所不同的是,自心里除了视觉感受外,还增加了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意识这几种感觉。所以,自心就是终极版的VR眼镜,现实世界并非实有,太恐怖了,真的不敢相信。
8上善若水:张老师讲的太好了!我听到的最细致、最严谨的《金刚经》讲解。“以经讲经”,了不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下面我们再来引用一段楞严经的经文。 楞严经云: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Se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那么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之所以引用这段经文,主要是因为在这段经文里,佛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凡夫之见闻觉知和诸佛之见闻觉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佛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凡夫之见闻觉知和诸佛之见闻觉知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完全是同一个东西,等而无异,这一点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学人总是喜欢高推圣境,他们总是不愿意相信诸佛所见其实就是每天你所见。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句是阿难向佛请法,阿难说,世尊,如果我们凡夫和诸佛无异,真如自性也本自具足,可是佛为什么说我辈凡夫颠倒行事,从而覆蔽遗失了真如自性本然的样子?愿佛慈悲,能够敷演大法,洗我尘垢。 看下句经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此句即是佛听了阿难请法的陈表后,开门见山直接以喻说法,他下垂他的金色臂,手朝下指,问阿难说,你现在看我手臂的姿势,你觉得这个姿势是应该被称为“正”还是应该被称为“倒”? 看下句经文。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句经文阿难答佛前所问,阿难说,世间的凡夫众生,以此姿势为“倒”,而我不知道此姿势决定是“正”还是决定是“倒”。 大家从阿难这个答复可以看出,阿难其实还是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的。就佛的手臂来说,手臂就是手臂,我们其实没办法决定说手臂的哪一种姿势是“正”,哪一种姿势是“倒”。 凡夫天生就认为“手臂下垂”的姿势是“倒”,其实这种定义是妄想强行建立的。难道我们说“手臂下垂”是“正”,“手臂上指”是“倒”本质上有什么问题吗?一点问题都没有。 所以阿难还是很厉害的,他回答佛说,“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看下句经文。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此句经文佛继续问阿难,佛说,如果世间人,以此“手臂下垂”姿势为“倒”,那么世间人,以手臂的什么姿势为“正”? 看下句经文。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此句经文阿难答复佛说,如果世间人以“手臂下垂”姿势为“倒”,他们自然是以“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这个姿势为“正”。也即,把手臂的姿势反转一下,“倒”的对立面就是“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经文。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那么这句经文就非常重要了,我们引用这段经文主要就是为了引用这句经文。 佛在这句经文里开始说大法。 上句阿难不是答复佛说,世间人以“如来竖臂”“上指于空”这个手臂姿势为“正”吗,此句经文里,佛即按阿难所说世间人的认知,把手臂上竖。但是,佛把手臂从“下垂”转换为“上竖”后,马上说了非常严重的话。 佛对阿难说,“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这句经文非常容易理解错,因为很多人不理解此句经文中“一倍瞻视”之“倍”字是什么意思。 “倍”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描述“数量”之多少,多作“把现有数量乘以二”解,可是“倍”字的本义不是“把现有数量乘以二”的意思。 “倍”字,形声字,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本义指“反,背向”。 也即此处“一倍瞻视”的意思是指,凡夫应该把自己观察事物的视角,作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也即,凡夫理所当然以为的“正”,实际上在诸佛眼里是“倒”的,相反,凡夫以为的“倒”,实际上才是真实之“正”。也即,凡夫观察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完全颠倒了。 这句经文的关键所在是,佛是用凡夫以为的所谓“手臂下垂”之“倒”和“手臂上竖”之“正”之间的关系,来比类发明凡夫之见闻觉知和如来之见闻觉知之间的关系。 首先,手臂就是手臂,本无所谓“正”无所谓“倒”,就如凡夫分别计度之妄想未起之前,真如自性清净本然,本无所谓“妄想”,也无所谓“真实”,所以楞严经说“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所以楞严经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所以诸位,凡夫迷也好,凡夫看的也是那个手臂,诸佛悟也罢,诸佛看的也是那个手臂,无论凡圣迷悟,手臂就是那个手臂,无所谓“正”也无所谓“倒”。 所以诸位,你和诸佛日日见处处见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你悟前悟后见的,也都是同一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所以说“开悟”平凡。你千万不要以为“开悟”就是上天入地,“开悟”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无天可上,无地可入。“开悟”后你只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居然骗了“我”那么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佛此处经文比喻之“正”“倒”之说,是对身处妄想之中的众生而说,于诸佛来说无“正”“倒”之说,一切如如。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此句经文佛是说,你们凡夫不是都特别好奇诸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吗?你们凡夫不是都特别好奇诸佛是怎么见闻觉知的吗?这个很简单,我们来做个比喻你们就明白了,就拿手臂“正”“倒”的例子来说,凡夫只要把他们以为的“正”和“倒”的标准“首尾相换”一下,凡夫只要把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反转一下,凡夫即是诸佛! 佛说的这句话,如果抛开比喻直接表法,即是,执“法有我性”即凡夫,明“诸法空相”即诸佛,执“人有我”即凡夫,明“人无我”即诸佛。 即诸佛“人法无我”,凡夫作“人法有我”想。 凡夫执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为“正”,执“诸法空相”为“倒”,佛说,错!应该是“诸法空相”才是真实才是“正”, “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想是妄想是“倒”。 凡夫执“我想”为真实为“正”,凡夫闻“无我”说感到甚是惊恐执为妄言执为“倒”,佛说,又错!“我在看”“我有所看”这种对待是妄想,你所看的正是你自己,是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你如楞严经所云“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楞严经又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也即,你的世界观做个一百八十度反转即是如来,你只要知道万物皆“性空”皆自心所现、你只要知道“我想”虚妄,你就是如来。 所以大家看明白没有,“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于同一个“手臂”,凡夫妄想转识起“转”了那么一下,凡夫就颠倒了,怎么回归自性,简单,于此颠倒,你再“转”一下“转”回来就是了,当然这样说只是为了生动形象,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你把妄想转识当初那一“转”之妄想息灭即可。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这一句即是佛再次总结,所谓如来之身为什么为称为“Zheng遍知”,而“汝等之身”为什么“号性颠倒”,道理即如上面比喻所“比类发明”的那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下句经文。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此句是佛提醒在会的大众,让他们结合佛“手臂下垂”和“手臂上竖”这个所谓的“正”与“倒”好好思量一下,看看凡夫的见闻觉知究竟是如何“颠倒”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经文。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此句是说,阿难和楞严会上的其他大众,听佛这么说“颠倒”“不颠倒”的道理,全都懵了,他们都目不转睛,不知此身此心,到底是何处“颠倒”。 看下句经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此句经文是说,佛看到大众闻此说法茫然若失的样子,悲心起,“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对大众说,我常说言,能取之“心”和所取之“色”,以及伴随“心取色”所生之“诸识”,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 你们所谓的“色身自体”和“心意意识”,也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也即我们凡夫所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肉身”和“来去无影踪的意识”,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关于“色身自体是自心所现”这一点,我们在第107期“悟众法和合共成此身”那期音频,已经给大家解释过了。 看下句经文。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Se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此句经文佛说,你们此等大众,为何遗失“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不认,反而“认悟中迷”呢?也即,你们为何舍“粘妄发光”之本然清净之“光”不认,反而认“粘妄”之后的“失真之光”呢?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Se杂妄想。想相为身。” 也即, 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在此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中,如果某部分区域色调突然加深变暗,与周围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构成明显的明暗度对比的“边缘”,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此“色调突然加深变暗区域”为“物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凡夫就这样于此清净“见精映色”上杂染上妄想,作“有真实肉身想”妄想出了“色身实体相”。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此句是说,凡夫前五根总是向外流逸有所取,比如眼根向外流逸奔色、耳根向外流逸奔声等等,而第六个根意根,于前五根向外流逸摄入五尘之生灭,前后接续,运筹帷幄,“聚缘内摇”。 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都是法尘,而我们置身其中,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我们就称为“意知根”简称“意根”。 凡夫就把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之“意知性”,迷为自己的心性。此处对凡夫“意知性”之描述“昏扰扰相”,当然是从诸佛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在诸佛眼里,这种“意知性”的“认知”是掺杂了妄想的、是不清明的、是封闭局促不通透的,所以诸佛描述凡夫自以为是的这种“意知性”认知为“昏扰扰相”。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句是说,凡夫一旦执此掺杂了妄想的“意知性”为自己的心性,就会进一步妄想这种“意知性”是寄居于色身之内的。 看下句经文。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此句经文佛是说,处于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不明了,凡夫所谓自己的色身,和所谓外部世界的山河大地虚空这一切,其实全部都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这一切其实全部是“妙明真心中物”。 自己的本心如此包罗万象广大,而凡夫却执那个“昏扰扰”的“意知性”为“心”而且执此“意知性”之“心”寄居在肉身之内。凡夫这样的“鼠目寸光”“舍大取小”,无异于弃“澄清百千大海”而不见,却被大海之中的一个小水泡障碍了眼目,以为此小水泡之波动即是全部大海之水起浪涌。 此“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之比喻,比喻的就是本心多么广大而堕在五阴妄想之中的凡夫所见所知又多么狭窄。 此处“惟认一浮沤体”之“一浮沤体”,比喻的就是凡夫的“视界”,也即,相比于本心的全部,凡夫眼前所见这片光影,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一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看下句经文。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此句是佛给凡夫之智慧境界定性。 此处“汝等即是迷中倍人”之“倍”,即是“反”的意思,即是“颠倒”的意思。 佛说,身处妄想之中的颠倒众生,见闻觉知虽是“颠倒”,但此“颠倒”乃见闻觉知掺杂妄想所致,而妄想之所以被称为妄想正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身处妄想之中的颠倒众生,他们的见闻觉知也和诸佛的见闻觉知等无差别。 佛说,就如同我下垂的手臂,诸佛看是手臂,凡夫看也是手臂,只不过凡夫庸人自扰,手臂本无所谓“正”“倒”,凡夫妄想起非要于此手臂区分“正”“倒”而且执“倒”为“正”。 佛说,虽然凡夫于此手臂起了颠倒妄想,但不管颠倒还是不颠倒,凡夫与诸佛看到的是同一个手臂等无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夫的智慧境界让人尤为觉得可怜可惜。 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与诸佛智慧境界的差别几乎可以形容为“没有差别”! 因为那个“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凡夫本自具足,与诸佛等无差别,凡夫仅仅是起了妄想,与自己本自具足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日日相伴却不自知,这才是最让人感到遗憾和可惜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比如一个穷人如果真的一无所有,那么他每天食不果腹,这个穷人虽然也可怜但尚不至于让人觉得特别遗憾可惜。 但是,如果一个所谓的自以为穷的穷人,他其实有如意宝珠系于身内而不自知,结果他也每天露宿街头、食不果腹,那这第二个所谓的穷人就会让人觉得比第一个真正的穷人还可怜可惜。 原因就是这第二个所谓的穷人其实并不穷,他一旦掀开衣襟内观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本就具足如意宝珠,可是这第二个所谓的穷人在没有人告诉他的情况下,就是不知道自己身具如意宝珠这个事实,这样他每天带着如意宝珠挨饿受冻,他的情形比第一个真的一无所有的那个穷人还让人觉得可怜可惜。 所以佛此处总结说,“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