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19:第十三品如来法身应身化身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6:5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2条评论
明

:听的人多了就开始收费了

2020-12-2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们下面回到金刚经第十三品的主经文。 我们看金刚经第十三品下面一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此句经文经义较直白,我们先来简单解释一下。 佛问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可以以是否具足“三十二大士夫相”之身相,来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成了无上正等正觉吗? 须菩提答复佛说,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是否具足“三十二大士夫相”之身相,来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呢?世尊。因为所谓的“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都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言说妄想习惯不得已方便而说,并非实有,“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那么什么是“三十二大士夫相”呢?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来相好。无穷无边说不可尽。随顺世法。是以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足下平满。二。行步平正。三。足下轮相。悉具毂辋千辐庄严。四。手指纤长软直。节骨不现。五。身大方正。六。手足指网缦合。犹如鹅王。七。手掌如红莲华。八。踝骨不现。九。㖶尼鹿王膊。十。身软直。十一。阴马藏。十二。身分满足。如尼拘卢陀树。十三。身毛右旋。十四。一孔一毛皮肤细滑。不受尘垢。十五。身金色。十六。圆光一丈。十七。七处满。十八。师子臆。十九。两臂平正腋下满。二十。两臂圆直。如象王鼻。立垂过膝。二十一。口四十齿。齐密相连。白如珂雪。二十二。上下四牙。状如初月。二十三。师子额。二十四。头团圆。二十五。咽喉具足千脉。二十六。胸骨如那罗延。二十七。顶骨自然踊起。二十八。舌相广长。如莲华叶。二十九。音声如梵王天鼓。三十。眼目青色。如优钵罗华。三十一。眼睫绀焰。犹如牛王。三十二。眉间白毫。文殊师利。是名三十二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能成就如是功德。

2020-11-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那么上面这段经文其义自明,无须解释。大家只要明白金刚经里的“三十二大士夫相”指的就是以上三十二种殊胜身相即可。 说到金刚经此处“三十二大士夫相”,大家有必要了解如来有三种身,即,法身、化身、应身。 具足“三十二大士夫相”的,是如来之“应身”。 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云(义净法师译本):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2020-11-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此句经文开宗明义,直接告诉我们如来有“化身”、“应身”和“法身”三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人如果能于如来“化身”、“应身”和“法身”之三身内涵了彻,则能速出生死轮回。 看下一句。 “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此句经文义较直白。此句经文佛解释什么是如来之“化身”。 佛说,“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看出,诸佛成就之前修行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广度众生,是“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我们各位可以拿这句经文对照一下自己学佛修行的发心,看看自己的发心是自私自利的心,还是菩提心。 佛接着说,“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抱着广度众生的发心修习至修行圆满,靠此修行力得到了大自在,此处“大自在”不仅指如如不动之智,此处“大自在”还指可以随愿起各种神通变化。由于如来拥有了这种如如智和神通变化,如来就可以“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这种一时一地应机所化现之身即是如来“化身”。 关于“化身”的这句经文我们先解释到这里,等下面一句关于如来“应身”的经文讲完,我们再来一起对比一下“应身”和“化身”之间的区别。 看下句经文。 “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2020-11-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此句经文佛继续解释何谓如来“应身”。 “云何菩萨了知应身”? “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如来“应身”主要是为了为众生系统性的宣说佛法,由“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之本愿力故,“应身”而现。 所以本师释迦佛,就是如来之“应身”。 看完佛对如来之“应身”的解释,再对比上一句佛对如来之“化身”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应身”和“化身”还是有所区别的。 “化身”出现更灵活、更短暂、更跳跃不具有连续性,如来可以“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随时一时一地应机而化,即化即消。 佛在大般涅槃经里曾说: “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鬼神广说法要。然彼暴恶愚痴无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时将其眷属出其宫殿欲来拒逆。鬼见我时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闷断绝。犹如死人。” 像佛在大般涅槃经里说到的这个例子,你想教化他他不受你教化,此时佛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此处佛随机所化之“大力鬼”,就应该被称为如来“化身”。 所以“化身”强调随时随地而化,化完即消,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化身更多强调的是如来“如如智”之“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之神通变化。 而如来“应身”非常不同,如来“应身”出世好像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而且此“应身”与所出之“世”“相融相恰”,让如来所应世之众生不会感到很突然害怕。 比如释迦佛于娑婆世界出世,很自然,先到王宫投胎做太子,后修道,后于菩提树下悟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后涅槃,这一生好像与常人无异,这一生的经历有非常自然的连续性。 像释迦佛于娑婆世界出世,就是如来之“应身”,未来弥勒佛出世,也要走释迦佛于娑婆世界出世类似的流程,所以未来弥勒佛出世,也是如来之“应身”。 通过这样一对比解释,我相信大家对如来“化身”、“应身”各自的所指和差别应该都比较明了了。

2020-11-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从这句经文最后一小句“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所说的“三十二大士夫相”,指的是如来之“应身”。 如来之“化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也即如来之“化身”,需现何身即现何身,灵活多变。 再看下句经文。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此句经文是佛在解释完什么是“化身”什么是“应身”后,继续解释什么是“法身”。 “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此句是说,妄想烦恼除尽无余,具足善法,唯有如如、如如智之清净本然,是名法身。 也即,法身即佛性,佛性即生机,此生机不仅能生诸法,且具智如如,此即法身。 所以法身无可譬拟,但总持一切。 再看下句。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我们来逐小句看一下这句经文。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 此句说的明确,“应身”和“化身”皆为顺应凡夫妄想而“应”而“化”,如幻化人,无有真实,此“应身”“化身”之幻化人背后真正的“幻化师”,是那个无可譬拟、但又具大愿具如如智的法身。 “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 也即,诸佛即诸法如如,诸佛即如如之无分别智,“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也即,除了如如之无分别智,诸佛无有任何凡情俗想。

2020-11-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你可能会说,可是我就是觉得释迦佛好智慧,好心肠,好亲切,我就是觉得释迦佛像个德高望重的历史人物一样。虽然你这样想也很好,但对不起,真相是你想多了,是你把你自己的“我想”“人想”以同理心的方式投射在释迦佛身上从而把释迦佛“拟人化”了。 显然释迦佛是如来之“应身”。 那个真实之如来法身,是“如如智”,“法身”性质上是“具智”之“生机”,“法身”性质上是“生机”之“如如智”。 所以如来“法身”本质上是在你每一个见闻觉知里,时时与你俱在,你自己不知道罢了。 所以法华经上佛用比喻告诉你,你自有如意宝珠而又不自知。 “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 这句经义非常直白,即,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除尽无余,得清净如如智。 下一小句比较难,看下一小句。 “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此句即是我前面所说,法身之如如智,总持着一切众生界,总持着一切众生之见闻觉知,此即此处“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为什么如来法身有如此广大之能力,可以总持一切“摄一切佛法”?因为“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故。 如华严经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也即,心即我佛,心外无佛。 所以,“若无众生,则无菩提”。 所以,世尊即法界! 总觉得本师释迦佛已久远涅槃,不曾知,释迦佛是我佛之“应身”,应身示现出世,示现涅槃,我佛又何曾一刻与你相离相舍。 所以,心即我佛,心外无佛。 所以,成佛之时,无佛可成。 所以,“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金刚经如果没有明白人给你讲,你觉得就凭你自己直接读能读懂吗?我看很难,所以佛在金刚经第十三品最后说。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我佛鼓励灯灯相传,我佛鼓励已经明白的人,要给还没有明白的人讲。 予人玫瑰,尚手有余香,何况明人眼目,开人智慧。 我佛说,为别人宣说金刚经,会聚福无量无数。

2020-11-06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